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農業的國際貢獻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農業的國際貢獻

蘇仲卿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台灣農業要對全世界有所貢獻,首要是將我們的農業研發所累積的知識、經驗、人力與種源提供給第三世界分享;其次是透過國際貿易,將台灣的優良特產品提供於世界市場,豐富大家的生活品質。以下由這兩個觀點,提出一些管見。


以台灣農業立地條件為特徵的技術與資源的累積

(一)台灣農業的立地條件

農業的發展型態,受自然環境所構成的立地條件,以及資本投入密度而定之外,還受人力資源的支持度與社會需求的影響。

台灣適合農耕以及建立城市的土地,只有總面36,000平方公里的三成,要以自給農產養活目2,300萬人口,明顯不足;因此,台灣的農業必然是高度集約性的。台灣的耕地農業,大概始於漢族的移民,迄今400年歷史。台灣位於亞熱帶,又受梅雨影響,高溫多雨,因此,最能適應此一農業生態系的稻作,成為提供主食的耕作方式,延伸到現在。台灣的早期農業,是將中國南方農業移植過來,是故,在當時的世界來說,具有相當高的水準。但是,有系統的近代農業研究與教育,卻是由日本人所引進。 

超過一世紀的農業與高等教育,與長期的土壤與地質調查,以及國土測量資料的精密化,在台灣早期以農養工的政策之下,慢慢的發展出工業、運輸業、服務業等可支援的農業,這些都是台灣農業立地的條件,以及所累積的資源與特徵。
 

(二)一百多年的近代式農業教育與試驗研究成果
 

20041122日,農業試驗所慶祝成109週年,是因1895年日人占據台灣的同年,就於台北設置農業試驗機構(農業試驗所前身),不久又開辦農業訓練組織,其後逐然將其擴張至全台灣。日人占據台灣以前,種作的水稻大都是印度品(Indica type),即所謂在來米。日人應用近代育種技術,在當時的台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培育出適合在亞熱帶種植的日本品(Japonica type)蓬萊米,改變了台灣稻作以及一些膳食習慣,可以說是早期台灣農業研究的最著名例子。

台灣農業國際貢獻農耕隊精緻農產品農業教育基因研究蝴蝶蘭台灣鯛農業國際化農業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