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桃園縣主要產業分析——以「區位商數法」及「移轉份額」判別
蔡志良 (2010/05/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5期》
每一個地區的發展歷程中,產業發展乃地區發展最主要的關鍵因子,地區內各產業活動興衰所代表的意涵,即是地區未來發展所蘊含的能量表現,本文所探討的地區主要產業,乃依據主計處90年與95年的工商普查數據資料為分析基礎,並採用「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及「移轉份額(Shift-Share Analysis)」分析,作為判讀地區內主要產業狀況及其競爭力分析,地區內主要產業是一個地區經濟力量的關鍵,因為主要產業活動的擴張通常對非主要產業(如服務性產業)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基盤,進而帶動地區內整體就業的成長。
若能事先瞭解地區內主要產業與非主要產業之轉變情形,則對該地區未來經濟成長之預測有極大助益。一般而言,在分析一個地區的經濟基礎後,可由分析的結果來了解當地主要產業的變化,也可藉由觀察其變化來推斷出影響當地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爾後透過計量模式之建立,亦可以預測未來地區產業成長的脈絡。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地區主要與非主要產業就業人數的變化,進而預測到地區未來人口的增減變化。在應用經濟基礎或輸出入基礎理論之前,必須先將地區之產業分成主要產業與非主要產業兩部分,一般較常使用的區分方法有數種,如德非法(Delphi專家意見彙整)、投入產出法、區位商數法等。其中在區域經濟中,又以區位商數法最為迅速且較其他方式更能完整呈現地區主要產業,本文因此採用區位商數法作為區分地區內主要與非主要產業之判定依據。以下即就基礎研究之分析步驟略述如下:
區位商數可作為分析某特定區域內主要產業的標準,移轉份額分析則可突顯各地區經濟之發展潛力與產業特色。
區位商數說明(L.Q.)
由區位商數之求得可知某特定產業在某特定區域,如都市地區之集中程度,當區位商數值愈大,表示該類產業在當地之相對重要性愈大,亦可視為該地區之主要產業。以數學式表示,即:
(1)
其中ei:某地區i產業之就業人口數
e:某地區總就業人口數
Ei:全國i產業之就業人口數
E:全國總就業人口數
前曾提及,區位商數(即
與
兩者之比值)可作為界定主要產業及非主要產業的標準,現即將其理由簡單析述如下:
1.當L.Q.=1(
即 =
)時,表示地區內對i產業產品之需求和供給相等,地區的生產可滿足地區之需求,沒有順差,亦沒有逆差。
2.當L.Q.>1(
即 >
)時,表示地區在i產業產品之生產量大於需求量,則此項產品可供出口,吸引地區外資金流入。因此可以認定此種產業在本地區為主要產業。
3.當L.Q.<1(
即 <
)時,表示地區在i產業產品的需求量超過供給量,則若欲滿足本地區對此項產品之需求,必須仰賴自外地進口。因此可以認定此種產業在本地區為非主要產業。
此外,由上述(1)式析論結果亦可得知,就理論層面而言,當
大於
時(此時i產業為為主要產業),就業於i產業中的部分從業人口即為所謂的「主要就業人口」(basic employment population),其所生產之產品即為當地出口的主要來源。這些出口產品所獲得之收益,將可用以扶植本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區位商數、移轉份額、產業集中度、就業優勢、產值分析、產業競爭力、第二級產業、桃園產業結構、產業轉型、地方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