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與東協FTA是中國國際化的起點
莊朝榮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與雙邊貿易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協十國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宣布20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從而促進了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的擴展。2004年11月,中國與東協簽署了「貨物貿易協定」,規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實施降稅的早期收穫清單和少量敏感產品外,雙方將對其他約7,000個稅目的產品實施降稅。2007年1月,中國與東協簽署了「服務貿易協定」,並於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中國和東協雙方在60多個服務部門相互承諾市場開放。2009年8月,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與東協十國的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投資協定」,該協定的簽署標誌著雙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協議的主要談判。
2004年開始實施的早期收穫計畫,讓中國和東協國家都感受到了自由貿易區帶來的先期成果,僅2004年全年,早期收穫產品貿易成長率就達40%,超過全部進出口產品的平均成長水準。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後,中國對東協的平均關稅從之前的9.8%降至0.1%;而東協六個老成員國: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2.8%降低到0.6%;四個新成員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90%的商品將於2015年實現零關稅。
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自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定實施以來,中國已從東協第六大貿易夥伴上升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2,130億美元,年平均成長20%以上。2009年中國對東協出口1,063億美元,成長-7%;自東協進口1,067億美元,成長-8.8%。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大影響下,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的降幅,也明顯低於同期中國對其他地區貿易的下降水準。2010年1月1日,一個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占全球13%的貿易份額、11個國家、19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ACFTA)正式啟動。2010年1~7月,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總值達1,610億美元,成長49.6%,東協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其中,中國對東協出口767.4億美元,成長43.2%;自東協進口842.6億美元,成長56.1%;對東協貿易逆差75.2億美元,而2009年同期貿易逆差僅為4億美元。造成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由雙方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導致的:東協往中國出口機電產品,而中國往東協出口日用消費品,這是導致雙方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加速雲南廣西地區的經濟發展
站在中國對東協開放合作的第一線,廣西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受益明顯。2008年廣西外貿進出口總額為132.4億美元,是1999年的7.6倍,年平均成長25.2%。2009年廣西進出口總值達142.1億美元,成長7.3%,其中出口成長13.9%,是全國出口少數實現正成長的省區之一。2009年廣西全區內資到位資金2,330億元(以下均指人民幣),利用外資17.23億美元,吸引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近百家到此投資。2009年北部灣經濟區內的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四市,共簽訂國內合作專案1,229個,總投資1,539億元,到位資金970億元,占廣西全區到位資金總量的42%,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準2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8億美元,占全區實際利用外資的47%。據官方統計,2009年北部灣經濟區四市的經濟產出達2,450億元,以不到廣西的1/5土地、1/4人口,創造出約廣西1/3的經濟產出。為配合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從2010年開始在北部灣建設29個重點產業園區,並打造成為中國與東協之間的海陸空交通樞紐,寄望透過這些建設,大力發揮廣西的區位及資源優勢,以吸引國內外廠商的投資(廣西經濟新聞,2010)。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投資協定、關稅削減、東協加一、爭端解決機制、經濟整合、區域戰略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