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 】中國會展產業:發展約束與趨勢突破
閆海洲、郭宇璿(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副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 (2013/05/1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5期》
社會化生產下帶來的分工和規模經濟,使得會展從企業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分離開來,成為活躍市場經濟環境下相對獨立的產業。一般所謂的會展產業,是指圍繞一定主題進行的集體交流活動,透過舉辦各種類型會議、展覽和提供各類服務,來促進商品、物資、人員、資金及資訊流動的一種現代服務業。事實上,現代會展產業的概念絕不限於此,更是包括了由此衍生出來的廣告、設計、會務、資訊、資料加工、研究、開發等生產和服務的商業形態。由此來看,會展產業的初級態樣是指物品交易的展覽,而高級態樣是指以商業資訊和商業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展覽。
會展產業在創造自身價值的同時,還大大促進了資訊的流動,減少經濟行為中的資訊不對稱狀況,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由於它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能夠對經濟產生帶動作用和擴張作用,目前已經成為愈來愈多國家產業發展規劃中之重心。就美國而言,據美國展覽研究中心(CEIR)統計,2005年美國舉辦了13,700個展覽會,直接收入約170億美元,而與展覽會相關的社會綜合消費約1,850億美元,展覽會的經濟帶動比例為1:10(注1)。
巨大的經濟效應呼喚會展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於剛剛邁入市場經濟的中國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就目前中國會展產業的發展狀況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近年來會展產業雖然已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但是仍然面臨較大的瓶頸與挑戰,而如何促使會展產業快速及健康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中國會展產業發展現狀
2000年以來,中國會展產業已滲透到各個經濟領域,從機械、電子、汽車、建築,到紡織、花卉、食品、傢俱,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國際專業展。據統計,2011年中國會展場館的總數為269個,總展覽面積為1,118.89萬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715.14萬平方米(可供銷售面積為350萬平方米,注2)。展館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三個經濟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會展中心城市。
目前來看,會展產業逐漸向二線城市擴張,中國明確提出將會展經濟作為新增長點的城市多達30~40個,展覽中心和會展數量逐漸增多、新的會展法規頒布、展覽器材企業成立及國際展覽逐漸增加,為會展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會展產業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注3),超過了其他傳統產業的發展。應該說,中國會展產業快速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會展產業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價值鏈較短,產業形態不夠豐富
現代會展產業不僅限定於固定場所的展覽,更是縱深到了展覽背後的設計、研發和資料加工,這使得具有較長的產業鏈。一方面,完整的產業鏈可以使得產業更加完整,抗風險能力增加;另一方面,豐富的態樣可以使產業發展實力增強,提高競爭能力。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會展產業的衝擊就是一個特例,在外部需求減弱的情況下,會展產業也會受到宏觀經濟的波動出現縮放,使得產業發展的風險增加。如果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將會使產業發展更富彈性,傳統的仲介功能可以轉化為資料加工和資訊服務,以平抑風險,使得產業順利度過危機。
(二)技術擴散力較弱,產業輻射能力不強
會展產業很重要的一項功能是,在連接供需兩端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溢出效應。這表現透過一定的技術擴散能力體現出來,會影響到其他產業的發展,其中技術創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從目前中國的會展產業發展來看,仍然是基於商品和服務為內容的產業發展形態,相對應的高新技術、專業性較強的展覽內容較弱,儘管以高端技術會議為主的會展形態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經嶄露頭角,但還不豐富,這也使得會展產業的作用,僅僅停留在促進經濟配置效率提高,而沒有形成技術溢出的效應。
會展產業、產業價值鏈、區域競爭、品牌展會、市場化、政府干預、專業人才、會展管理、法規健全、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