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能源政策選擇至關經濟民生 必須審時度勢謹慎評估

 

台經月刊

 

【社論】能源政策選擇至關經濟民生 必須審時度勢謹慎評估

台經院  (2014/05/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5期》

   近期以來,台灣各界對於能源議題的討論日見熱烈,媒體不僅對台灣各項能源課題詳加報導、多有針,亦針對美、英、德、法、日與中國等國之能源現況與對戰略做了詳細介紹、深入比較。同時也有多個團體及政黨,對台灣的能源發展發表了政策建言與願景藍圖。顯示能源議題已得到各界重視,社會也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就能源議題進行審視與辯證,這樣的發展與氛圍可說非常利於台灣能源政策的溝通與討論。

能源是至關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的關鍵政策議題,制訂時必須依據不同時期的發展條件與社會需要謹慎的加以規劃,方能訂定出符合用、與時俱進的合宜政策。如果一味的只想要立即達成追求目標、儘速躋身理想境界,卻未能深入審視國內的環境與條件,恐怕會因條件不足、時機不至、代價不斐,致所提的政策不具備可行性而淪為空談。

首先,能源政策也是公共政策的一環,故其制訂的思維與過程,應與一般公共政策無異,其政策的內容與意涵於反映社會大部分民眾的意願與抉擇。準此,能源政策的制,必須考量的是大多數國人的需要與意見,而不是僅參考部分人士或特定團體的理念與偏好。當然,我們也必須理解,社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其不同的價值判斷與發展目標,此時政策的內容與選項必然也有所調整。所以能源政策的內容絕不是亙古相同、一成不變,必須依據階段的社會價值與發展目標而加以適時調整。因此,提供社會在不同階段完整、正確而客觀的透明資訊將關鍵,因為唯有民眾可以掌握不同階段的政策選項,以及各個選項的後果代價,才能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政策選擇。最為忌諱的在於提供民眾片斷,甚或是不正確的訊息,以致民眾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從而策選擇失誤的風險。

其次,我們必須掌握能源政策目標,才能對政策出合理判斷與選擇。事實上,能源政策的核心目標無非就是「能源安全」,綜觀美國的能源獨立、日本的能源自主、中國的能源外交或是歐盟的電力網路連結等各國的能源作為,無一不是基於能源安全。其根本原因在於,能源供需是維繫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命脈,唯有保障能源安全方能鞏固國家正常運作,能源安全等同國家安全絕非是一句戲言,我國自也不例外,能源政策的核心思維就是維繫台灣的能源安全。

而所謂能源安全,指的是能源供需系統有以下三個特點(1)穩定低風險,指能源的來源要穩定供應要充裕,要儘量降低供應中斷的風險;(2)成本可負擔,表示能源的成本或價格,必須是經濟活動或民眾生活能夠負擔的水準;(3)供需要均衡,因為能源難以儲存,能源供需之間就必須儘量維持平衡,其中尤以電力系統更為顯著。一個能源供需系統是必須具備前述「穩定、可負擔、供需均衡」的三個特質才算是正常運作,能源安全也才符合要求。

全球主要國家,諸如美、英、德、日,抑或是中國,都是依照本身的能源稟賦與能源技術,訂定符合自身需求的能源政策,力求可以達成能源安全目標。就以再生能源發展成就傲視全球而為各界所稱頌的德國為例,其再生能源能大量設置達成目標,關鍵因素在於(1)身處歐洲電網中心,可以利用進出口來平衡電力供需,根據IEA資料顯示,德國2013年電力消費量是5,496億度,但出口及進口分別高達714392億度,顯見德國係利用大量電力進出口來解決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所造成的供需失衡問題;(2)經濟實力相對厚實,大量設置再生能源雖造成電力價格大幅上漲,住宅及工業用電價格分別是台灣倍及倍,但因人均GDP是我國之2.2倍,德國民眾尚足以負擔;(3)擁有豐富煤炭蘊藏,以高比例的燃煤2012年占比為44%及核能發電2012年占比為16%,來降低能源供應中斷之風險,維繫電力之穩定供應。因此,即便2013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達22%,其能源供需系統仍具備「穩定、可負擔、供需均衡」的三個要件。

反之,我國欠缺能源稟賦、98%的能源須仰賴進口、電力為獨立系統並無其他外援、近年經濟成長趨緩民眾對能源價格十分敏感等,具備的條件可說完全沒有辦法和德國相比較,為滿足「穩定、可負擔、供需均衡」的能源安全要求,台灣現階段再生能源發展和德國有相當差距。當然,我的條件或許無法和德國相比,但不表示不能做出德國相似甚至相同的政策選擇,只是當選擇與德國相同的政策時,就必須負擔高額的能源支出以及不穩定的能源供應為代價,來換取這樣的發展目標,關鍵之處都在於大家願意負擔多大的代價來換取這樣的政策選擇。

能源政策屬公共政策之一環,就必須從公眾利益角度出發,務實考量台灣的環境與條件,審時度勢、謹慎評估的提出不同階段的能源供需模式。但我們也必須強調,公共政策的核心在公眾的共同抉擇與共同承擔,因此能源政策制訂者即政府)必須要做到資訊透明,將可能的政策選項與各項選擇的代價,完整而詳實地向社會說明,要做到誠實溝通,讓官民之間可以建立互信、相互信賴;對民眾而言,則應該要理性思考、避免受民粹影響,要充分理解政策選項與政策影響,針對能源的短期過渡與長期願景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政策選擇。唯有這樣,我們對於能源規劃才能有真正的共識,也才能制訂出各界能夠接受的能源政策。

能源安全供需平衡再生能源電力穩定政策評估國際比較能源價格公共政策能源進口依賴資訊透明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