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蘋果贏在軟、硬技術領先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蘋果贏在軟、硬技術領先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07/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7期》

近來蘋果(Apple)的股價表現不俗,過去12個月累積上漲幅度超過30%,2018年以來上漲13%,市值接近9,500億美元,只要股價再上漲5~6%,蘋果將會成為全球第一家一兆美元的企業。不過近來蘋果的產品表現未如股價顯眼,從2017年的十週年特別款手機iPhone X,到6月的「2018全球開發者大會」(Wolr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 WWDC),都未有太多令人驚豔的轟動,蘋果的創意、創新是否遇到瓶頸了?

首先,從財報來看,2018年第一季蘋果的營收成長16%,達到611億美元,改寫了單季營收的紀錄;獲利激增25%,達到138億美元,表現仍然不錯。其中iPhone當季共賣出了5,222萬支,較2017年同期成長2.9%,不過財報中未進一步說明iPhone X實際銷售情況。

而根據調查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調查,蘋果仍是2018年第一季最大的贏家,iPhone X、iPhone 8、iPhone 8 Plus以及 iPhone 7分別拿下銷售量的前四名。其中iPhone X共賣出1,600萬支,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7出貨量分別為1,250萬、830萬及560萬支,這四個系列的iPhone總銷售量約占市場的12.3%。對比2017年第一季iPhone 7及iPhone 7 Plus的2,150萬、1,740萬(約占11.0%),簡單來看,新手機的銷售確實不如2017年同期,但若再包括2018年意外熱賣的iPhone 7系列,整體銷售還是略勝一籌。

持平而論,iPhone手機除了是市場「創新」的指標之外,在技術上也有相當領先的優勢。例如2017年iPhone X主打的Face ID,被視為是下一代行動裝置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臉部辨識」並不是一項新技術,2010年開始許多的廠商將這個技術應用在居家安全、安檢、門禁、零售等領域,目前市面上能夠「刷臉」的手機也不只有iPhone X,三星的Galaxy S8、小米6、小米MIX 2、vivo X20等都可以。

不過iPhone X的Face ID在技術上與Android系統不太一樣。目前「非蘋」手機的臉部解鎖技術,大多並沒有強制特定的配備需求,只要有一顆前置鏡頭都能用,原理上與Google相簿所使用的人臉辨識方式相似,定位臉部的不同位置,如眼、鼻、口等特徵,透過這些臉部特徵來辨別。而且由於大多數的前置鏡頭硬體設備等級不高,在解鎖時很容易因為使用環境的不同,造成辨別的失敗,例如光源不足或過於明亮、在行走或晃動時都可能導致無法打開。而若要提升成功率,則只能選擇較少的特徵值,也就是調降安全性。

因此不少具備臉部辨識的手機都會做不同程度的提醒,或是限制使用的功能。例如:小米6在開啟臉部識別時特別註明:「人臉辨識的安全性低於圖案密碼、數字密碼、混合密碼和指紋」,而三星Galaxy S8的虹膜辨識可以用於SAMSUNG Pay的支付驗證,但是臉部辨識就不行。這也是為什麼支付寶在2015年12月就上線了臉部辨識登錄,但大多數用戶還是選擇密碼的原因。

蘋果iPhone XFace IDSiri捷徑ARKit 2App Store軟硬整合創新技術智慧型手機台灣供應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