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效法國內外科技績效評估經驗——我國農業科技專案績效管理初探
邱秀玲、林佳慧 (2011/02/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2期》
我國推動總體科技發展之政策,係依據全國科技會議之共識,由國科會委員會議提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並經行政院核定實施後,協調政府相關部會署同時推動發展,而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則定期檢視評估政策之推動並提供建言。
目前我國科技發展政策之推動機關,係以行政院主管科技研發之各部會署(即編列科技預算之機關)為主,包括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原能會、國科會、農委會、勞委會、衛生署及環保署等(圖1),各部會署透過各自所屬之執行機構,從事如科技發展之基礎與先導性應用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發展、產品開發與商品化研發等。累計2005~2009年政府各部會署總計共投入新台幣約4,070億元之經費,鼓勵科技計畫執行,除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外(圖2),農委會所獲得之科技資源約占總經費之4.95%,排名第五,並致力於發展科技農業、打造效率優勢產業;配合建立責任農業、維護健康永續環境;強化國際合作、拓展農產外銷;推動農地改革、建設富麗新農村;以及健全農民組織、增進農民福利等策略基礎下,規劃出農業科技施政藍圖,藉由推動各項科技計畫進行科技研究、技術研發、產學交流及產業服務等重點工作,帶領台灣農業邁向新的里程碑,達成兼顧經濟發展、人文建設、自然保育及維護本土農業永續發展之願景。
圖1 我國科技發展組織體系
圖2 2005~2009年我國政府部會科技資源分布情形
農委會科技發展重要執行成效
農委會為達農業科技發展目標,於2005~2009年投入約新台幣201.41億元之經費,推動實施諸項科技計畫,其重點領域包括農業生物、畜牧、食品、農業政策、農民輔導、林業科技、農業電子化、農漁牧產業自動化、農業環境、生物多樣性及資源保育利用、水資源利用、農業科技管理、防疫檢疫、漁業等技術研發。另外,為推動建設台灣成為「世界級花卉島」、「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中心」、「亞太種畜種苗中心」及發展高品質觀賞魚等農業施政主張,更整合成立十項重點領域研究團隊,以科技研發為主軸,並輔以前後端之市場分析開發及產業輔導推廣,研擬為期四年之中程計畫,逐年推動實施。
觀察近年農委會主要科技成果可知,2005~2009年透過農業科技計畫之執行,累計共創造13,230篇科技論文、287項核准專利,並進行305項技術移轉,協助產業應用科技成果進行技術突破或產品開發。由投入產出進一步檢視農委會科技計畫執行效率(圖3),其平均每億元經費所創造之科技論文、核准專利及技術移轉等成果均維持於一定水準,其中以科技論文之表現最為突出,自2005年以來每億元經費所創造篇數不但逐年增益,且至2009年更已超越77篇的產出效果;而於核准專利部分,每億元經費所創造的產出約居於1.06~1.79項之規模,顯見農委會致力於農業產業技術或政策問題解決方案之研究推動,及積極運用科技計畫,厚實農業技術創新能力之貢獻。
圖3 2005~2009年農委會科技計畫重要成果之投入產出效果
農委會科技專案績效評估作業
因過去農業科技計畫之推動大多是補助或委託大專院校及財團法人進行,或由農委會所轄試驗機關自行辦理,長期以來一直存有科技計畫數量繁多及重複性高之問題,為能擴大科技經費運用效益及突顯農業重點發展策略,農委會依據「2002年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結論,研擬農業科技研究發展專案計畫,以整合學界、法人、業界各方研發體系資源,並自2004年起規劃推動跨領域、整合型及延續性之農業科專計畫,鼓勵產學研界開發以產業化為目標之農業技術或產品,以達成有效運用農業科技研發人力及資源整合目的。
據此,農委會首先於2006年由法人研究機構先行辦理農業科技專案,將符合農業科技所擁有之農、林、食品、資源、防疫檢疫等科技計畫進行整合,並配合績效考評制度,審查計畫產出成果;2007年正式推動業界科專,鼓勵農企業投入研發或技術產品商品化,期加速農業科技產業化及提升產業競爭力;2010年起納入學界科專,再結合學界研發能量,投入產業發展及政策專案研究,具體完備我國農業科技研發體系。
農業科技、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智慧資本、科專管理、技術移轉、知識產出、資源整合、產業應用、制度設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