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APEC海洋議題主流化與我國參與
陳子穎 (2013/07/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7期》
APEC海洋議題主流化發展背景
2013年的APEC主辦經濟體印尼,於2012年第二次資深官員會議(SOM2)期間提出「藍色經濟」(Blue Economy)概念文件,聲明將藉由打擊非法捕魚、減緩珊瑚礁遭受氣候變遷之衝擊,以及促進區域實體及非實體連結來落實藍色經濟。2013年印尼主辦APEC的標誌(附圖)係以代表海洋的深藍色為底,意味著藍色經濟為2013年印尼所推動達成茂物目標、公平的永續成長、促進連結等基礎的三大APEC優先領域。印尼並從2013年SOM1起,將藍色經濟改以海洋相關議題(Ocean-related issues)稱之。
附圖 2013年印尼主辦APEC標誌
為了促進APEC各論壇落實海洋相關議題、並促進「海洋議題主流化」,印尼規劃在2013年各資深官員會議及領袖會議期間,召開一系列相關會議,主要目的在於擬定海洋相關議題的範圍與方向。目前已於2月召開「海洋議題主流化對話會議」(SCE-COW Dialogue on Mainstreaming of ocean-related issues),討論海洋環境保護、促進珊瑚大三角計畫(Coral Triangle Initiative)、海洋能源發展、糧食安全、海運(Maritime Transportation),以及海洋與海岸觀光等議題;印尼並預計將本年成果送交10月APEC經濟領袖會議認可。
APEC重要海洋議題發展現況、挑戰與建議
目前APEC各經濟體對於海洋相關議題中的生物資源(漁業)保育與貿易、非生物資源(礦產)保護與開發,以及再生能源發展投以較多的關注,以下就這三項議題的目前狀況、挑戰及建議進行說明:
(一)海洋漁業資源之保育與貿易(注1)
漁業資源係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對於糧食的穩定供應貢獻良多。然而,漁業資源的糧食安全,由於受到活珊瑚魚場逐年以顯著的速度向東移動、氣候變遷等影響,漁獲量比3~5年前減少65%,且捕獲的魚有70%體型過小。此外,非法、沒有申報及不受規範(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IUU)的捕魚活動,亦導致物種難以永續生存,這些都嚴重影響漁業糧食供應的穩定性。
漁業貿易亦關係到漁民的生計、收入及漁村社區之福祉,特別是亞太區域內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和菲律賓海域的珊瑚三角區(Coral Triangle, CT)範圍內的漁業,提供上億人民的生計,受到相關國家的重視,印尼因此與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與東帝汶等共同成立「珊瑚礁三角帶倡議」(Coral Triangle Initiative),目的在於藉由共同與個別國家行動,達到對珊瑚礁三角帶貿易進行更有效的永續貿易與管理措施。
然而,各國政府往往僅強調供給端,如漁民、漁村社區的能力建構與市場改革,卻未將需求端納入政策考量中,如供應鏈及消費行為等因素,因此,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無法全面改善漁業貿易的品質。例如:多數消費者僅在意是否能夠取得漁獲、漁獲價格高低,而不在意取得漁獲的過程中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再者,由於目前對於漁產貿易尚未能進行系統性的資訊收集,因此,無法有效掌握跨國境的貿易及運輸狀況,因而降低區域合作的可行性。
為能有效改善糧食安全及漁業貿易的問題,從供給面來看,IUU問題是國際間長期以來持續關注的議題。根據歐盟的研究,IUU占了全球20%的捕獲量,每年價值高達7.5億美元,可能導致漁業資源短缺,造成仰賴漁業資源生存或工作者的問題,嚴重者則可能波及整體漁業的崩壞,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然而,由於漁業經濟價值常被低估、IUU問題的嚴重性也往往被忽略、且國與國之間缺乏針對國際IUU問題所進行之協調與合作機制,致使各國政府未能優先處理IUU問題。目前國際間針對IUU問題的解決機制,包括有「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設置法規針對被政府低估的IUU進行市場督導,以及歐盟於2010年實施捕魚追溯條例(catch certification scheme),規定全球所有漁類供應商,需向歐盟當局提供原產國官方捕魚證明,方可將魚類製品或原料進口至歐盟。然而,這都需要各國政府協力合作喚起對於IUU的重視與落實相關措施。
APEC海洋議題、藍色經濟、漁業資源保育、海洋礦產開發、再生能源、糧食安全、海洋政策、產業競爭力、區域合作、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