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國際永續城市發展概況與走向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國際永續城市發展概況與走向

簡筠、黃靖懿  (2012/08/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8期》

隨著工業快速發展使得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影響了全球的氣候與環境,並造成溫室效應、空氣汙染或是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等,在氣溫變化及能源過度消耗現象兩者相互惡性循環下,逐漸破壞城市與生態的永續性。根據西門子公司的統計資料,世界各地2/3的能源消耗、60%的用水量、7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歸因於城市,而全世界共有一半以上的人類居住在城市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1年便提出了「人與生物圈計畫」(Man and the Biosphere, MAB),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及研究方法,研究人類活動、生態、環境、氣候等課題,在14項研究項目中有主要工程建設對人類環境的影響,及以能源利用為重點的城市系統生態問題等,在開始研究延續城市與生態永續性的同時,也須兼顧公眾安全,發展綠色醫療與綠色氣候基金(附注)。現今國際間以永續發展概念作為城市規劃方向,雖各國對城市之永續發展的名詞稍有差異,如「低碳城市」、「綠能社區」和「永續城市」等,而本文將以永續城市為名,簡述國際相關之發展現況與趨勢。

為此,White與Whitney兩位學者提出永續城市三要件:(1)採用最佳可行的科技,減少對自然的衝擊;(2)若一城市以超越其自然的容受力,而須從其他區域輸入能源,就必須要是在其他區域的生態資源仍迎刃有餘之情況下;(3)該區域需要以相等生態資源的價值補償予輸入區資源區(施鴻志、陳冠位,2001)。

另外,西門子公司亦對永續城市長期投入各項發展計畫與目標(表1)。

 

1  西門子公司對永續城市的發展目標

 

國際永續城市之現況

由於永續城市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甚至可以提高經濟發展與就業人口,使得各國永續城市的數目快速增加,亦成為各國發展節能減碳目標的重要項目,以下將以區域性來分析各區域永續城市發展現況。

(一)亞洲

亞洲都市人口居住比例已從1990年的32%至2010年的42%,而到2026年亞洲將有一半的人口成為都市居民。西門子的綠色城市研究報告指出在亞洲城市發展中,惟有GDP比較高的城市,較易推行永續發展計畫,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也會逐漸提升城市永續發展的計畫項目。在亞洲而言,碳排放量最高的都市並非是GDP最高的都市,反而是GDP中等的都市,與拉丁美洲並不相同。這是因為較富裕的都市市民對於環保意識的覺醒與政策的支持均較高,例如:台北市的垃圾費隨袋收費政策、橫濱與首爾皆訂定了減少浪費或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政策目標,並鼓勵資源的再利用。因此亞洲永續發展城市之特色為重要政策執行力的貫徹,這與北美洲多樣性發展不同。但亞洲永續城市中,對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僅為11%,遠低於拉丁美洲的64%,在水電方面的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更是歐洲的一半,雖然亞洲的平均廢物量少於歐洲與拉丁美洲,但在廢物處理的效率上卻落後,因此運輸與建築是亞洲城市未來須加強的部分。

永續城市節能減碳再生能源建築節能替代能源城市綠地交通運輸政策推動公民參與綠色氣候基金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