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入世”後過渡期的中國對外貿易
強永昌‧鍾芸香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以及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國際經濟環境衝擊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所造成的國際資本流動和商品貿易市場的規模與方向的變化,對國別產業經濟的發展與貿易政策之走向的影響更加直接與深刻。另一方面,進入後過渡期的中國,因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的進一步提高,其對外貿易發展必將承受更多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衝擊。
(一)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壓縮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空間
2004年世界經濟在歐美、東南亞及中國經濟強勁成長的推動下,表現出全面高速成長態勢,成長率高達3.8%,成為近30年來的世界經濟增速最高的一年。受此影響,國際貿易發展也相當迅猛,世界貿易量成長9%;全球貨物貿易總額達到8.88萬億美元,名義成長21%,創下了25年來的歷史新高(注1)。但由於受到國際油價持續攀升、美元匯率無序調整,和一些主要經濟體所採取的宏觀調控措施等因素影響,2005年世界經濟成長速度將有所減緩。從表1可以看到,儘管各主要世界經濟組織的預測結果存在差異,但整體世界經濟增幅趨緩的態勢是非常明顯的,即世界經濟增幅將下降0.7~0.8個百分點。
表1 主要國際組織對2003~2005年世界經濟成長的統計與預測
多邊經濟體系儘管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中已初現端倪,但發達國家的中心地位仍很明顯,世界經濟的走勢主要取決於發達國家經濟運行狀況(注2)。2004年世界經濟之輝煌成就的取得與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經濟高速成長有著密切的聯繫。但是進入2005年後,隨著中國國內投資和個人消費等因素的減弱,以及財政赤字、經常專案逆差、高油價及美元貶值等因素的加強,美國經濟的成長動力將隨之消失,其經濟成長速度將下調0.9個百分點。在歐盟,除了貨幣一體化後原有制約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外,去年開始的歐元持續升值等也成為制約歐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鑒於2004年下半年歐盟經濟的減速,大多數預測認為2005年該地區的經濟成長率將從2004年的2.1%下降至1.5%。今年年初開始的公司利潤率的提高和長期以來就業與工資之下降趨勢的反轉,雖然有利於終結去年下半年以來,因國內外消費需求下降而弱化的日本經濟,但其公司收益得利於對外直接投資和生產區位外移的特徵,弱化了該因素對日本國內經濟發展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2005年日本經濟的成長幅度將有所回調,約下降0.8個百分點。在發展中國家,儘管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世界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其自身經濟的相對脆弱性和對發達國家市場的依賴,其受外部衝擊的影響難以得到有效克服。初級材料及原油價格持續上漲雖然使部分發展中國家收益,並成為推動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對於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原油輸出國而言,這種價格波動無疑會對其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另外,歐美經濟發展減速、美元持續貶值等因素對出口產品市場74.7%依賴於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會大大弱化出口對其經濟發展的貢獻。因此,2005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詳見表1和2)。總之,世界經濟成長減速,特別是發達國家內需趨緩所形成的市場壓力,不僅會激化市場競爭,強化全球貿易保護趨勢,而且也會壓縮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空間。
中國入世、後過渡期、對外貿易、經濟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出口依存度、貿易摩擦、加工貿易、中國威脅論、國際經濟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