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亞洲區域整合現況與未來發展
施冠宇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全球視野下之亞洲區域整合
從上一個世紀末開始,全球化的腳步逐漸加快,世界各地從戰後的政治結盟,轉變成因應經濟貿易交流需求的區域整合,隨著冷戰的結束,區域間藉由經濟達成整合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影響力日增,亞洲尤其以東亞地區為主,緊接在歐盟及北美地區之後,儼然已成為新興區域經濟整合的熱點。
觀察全球化的潮流,不可否認地,所有不完全封閉的經濟體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促成全球化的過程,透過全球經貿交流互通有無,建構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藉由貿易行為自發性地達到經濟整合的目標,而區域內透過市場導引所形成由下而上的經濟整合,也意味著各經濟體間相互依賴的程度增加。
由於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近幾年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展受挫,在某些議題無法達成全體共識,各經濟體間又有加強政治、安全及經貿合作交流的迫切性需求,紛紛尋求在符合WTO所規範的體系下,進行區域經濟的整合,如建立起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經濟夥伴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或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以促成不同經濟體間的合作。
亞洲地區主要經濟體先後接受工業化的洗禮,逐漸扮演歐美先進國家的生產基地,尤其以東亞地區國家產業的演進最為顯著,依循著「雁行理論」,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再轉移至東協及中國等經濟體,順應產業競爭力的消長,轉移至區域內其他生產要素相對低廉又符合投資條件的經濟體,逐漸在區域內構成分工體系完備的生產網絡,從全球經貿投資數據中來觀察亞洲地區的經濟整合演進,可以發現這種由下而上,由產業中企業扮演區域經濟整合的推手,區域經濟體緊密結合程度,更勝以往由政府所引導建構的區域整合體系,而這也迥異於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整合動機。
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現況
在亞洲區域整合類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為既有區域組織演化擴張而成多邊經貿合作關係;另一種為經濟體間自行尋求與其他經濟體或區域組織簽訂雙邊之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夥伴協定(見附圖及表1)。
亞洲區域整合、自由貿易協定、東協+3、FTAAP、中國經貿戰略、亞太經濟合作、台灣經貿政策、價值鏈競爭力、非貿易財環境、產業分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