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灣能源供需策略
歐嘉瑞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能源係推動國家發展及經濟活動的基本動力,亦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要素,攸關國家安全的戰略物資,重要性不言而喻,能源供需遂為各國皆極重視之關鍵議題。我國能源供需策略一向為能源政策的核心措施,尤其我國能源來源高度依賴進口,如何維持能源供應穩定與供需均衡,誠為能源政策重點工作。因此,本文旨在說明我國能源供需政策以及穩定措施,以加強國人對能源供需涵義之瞭解。
能源供需穩定的濫觴與涵義
1970年代,受中東政治局勢影響,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各國體認能源短缺對國家經濟民生之衝擊層面甚大。因此,如何確保能源供應穩定與加強能源儲備,遂成為各國能源政策關注重點,國際能源總署(IEA)即在該環境下成立,以因應國際能源供應趨勢之變化。
一般而言,能源供需穩定代表一個國家對能源供需狀態掌握的程度及應對短缺之能力。能源供需策略的規劃,包括:供應、生產、消費及供應鏈層面,同時也要納入產業發展與環境影響等構面。當前能源供需政策已不再僅是單一國家內部能源供應的問題,而應以國際區域地緣政治、國內能源供需與能源投資能力等面向通盤考量,方能規劃合宜的能源供需政策。
此外,能源供需穩定的涵義亦隨時間與國內外政經環境的變遷而有所轉變,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能源供需管理措施大多圍繞在供應來源的穩定性,為配合經濟發展,各國政府大多採取避免供應中斷的措施。同時,許多國家也普遍將能源視為民生必需品與經濟發展的關鍵資源,故認為政府有充分供應之義務,也負有價格合理化、危機處理應變能力及供應來源多元化等責任。
近年來,國際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特別是氣候變遷與減碳議題,各國對能源供需穩定之關注,已超越傳統上資源供應充足與穩定的概念。然而,能源效率運用與環境品質等關鍵因素,已日漸被納入能源供需決策的考量因素,亦即各國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視與能源供需管理,已從傳統上僅穩定供應社會民生與經濟發展所依賴的能源需求,進一步擴展至需綜合考量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等面向。
能源供需政策規劃之考量層面
在前述思維發展之下,我國能源供需政策亦不斷演進,以因應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現階段政策目標已包括穩定供應、經濟效率及環境保護等不同面向。具體而言,我國能源供需政策的內涵,係同時考量並滿足四大關鍵目標,詳細說明如下:
(一)確保「國家安全」與「民生需求」為政策基石
能源供需穩定首重保障國家發展所需之能源,舉凡國內能源生產活動、民眾需求等皆應獲得充分滿足。因能源供應一旦中斷,將導致國防及社經體系變得脆弱,甚至崩潰。為滿足國家安全與民生需求,能源供需管理應確保數量之滿足,促進供應來源的多樣化,降低供應種類之集中度,並保障國內價格的穩定。
能源供需、能源安全、化石能源、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總量管理、能源政策、風險控管、碳排放、永續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