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金融產業的新未來
楊家彥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後,世人皆認為亞洲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不夠成熟健全,是助長該次金融風暴的幫兇之一。十年之後,美國房市泡沫與次級房貸問題,竟然引發歐美先進國家金融體系瀕臨崩潰,以及全球經濟「硬著陸」的危機,令人不禁納悶,歷來被國際評比機構標榜的歐美「先進」金融體系,怎麼也會製造出如此嚴重的災難?
若欲改革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避免未來再次發生當前金融大海嘯的災難,必須真正瞭解造成金融大海嘯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達成改革的目標。以下首先針對金融大海嘯的肇因進行分析,其次就主要課題推論未來國際金融改革的可能方向,最後則針對我國金融產業當前的短期與中長期課題進行分析,以勾勒我國金融產業未來的改革方向。
金融大海嘯的肇因
(一)美國房市泡沫的興起
2001年科技泡沫破滅之後,美國聯準會為了加速美國經濟的復甦,採取了甚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持續多次的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歷史最低紀錄的1%,並推行多項刺激房市擴張的措施,意圖帶動關聯產業的生產與就業增長,使美國經濟早日恢復1990年代的成長軌道。事後回顧美國聯準會此時期政策的文獻指出,當時美國前聯準會主席Greenspan研判,一旦企業投資與民間消費的成長力道恢復之後,美國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將可同步上揚,自然會抑制房市繼續擴張,進而避免步入房市泡沫化的後果。
然而,由於美國產業界甫度過科技泡沫破滅的財務困境,企業投資活動的復甦並不如預期的那麼快速,導致美國長期利率難以上漲。因此,當聯準會基於抑制通膨考量,而在2004年中開始調升聯邦基金的短期利率之後,美國房市仍持續擴張了兩年之久,終於形成了餘屋過剩的小型房市泡沫。根據美國相關統計單位估計,現有新屋與中古屋的超額供給,大約需要將近一年的時間才能去化。另一方面,美國主要期貨市場的房價指數期貨亦顯示,一般投資人多認為,美國主要都會區房價下跌的走勢,可能要到2010~2011年左右方能落底止穩,距今仍有兩、三年之久。
大致而言,美國為時多年的寬鬆貨幣政策,形成市場上過剩的資金追逐有限的資金需求者,使得美國銀行體系終究不敵業績的誘惑,鋌而走險,將大量的資金貸放給信用風險(違約機率)甚高的資金需求者。所謂的「次級房貸(subprime morgage)」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信用債權證券化的快速發展
在這信貸市場風險惡化的過程中,信用債權證券化(securitization)的發展,扮演著至為關鍵的催化角色。當放款銀行或房貸公司可以利用信貸債權證券化的方式,取回原本已貸放出去的資金,並繼續將回收的資金貸放給其他資金需求者,就如同銀行或房貸業者手中可供貸放的資金加倍擴增,使得原本充裕的資金變得更加浮濫。在上述乘數效果的推波助瀾之下,過剩浮濫的資金大量流入次級房貸市場中,不但助長了美國房市的泡沫化,也種下了房市反轉向下時,許多次級房貸戶無力償還債務的禍因。
金融危機、房市泡沫、次級房貸、信用債權證券化、信用衍生商品、金融監理、資產證券化、金融改革、銀行業民營化、流動性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