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產業支援服務能耐如何累積——以兩所績優大學產學組織為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產業支援服務能耐如何累積——以兩所績優大學產學組織為例

林欣吾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將從效率階段升級到創新階段,對創新的落實必須更為強化。從創新系統的角度觀察,由於大學部門擁有較多的博士人力(大約六到七成),大學研究成果是否能對產業發展產生有效影響,將會是創新政策關注的重點。若更深入觀察大學部門所從事的研究,可以發現多數為學術導向常缺乏經濟的目的,如果要讓大學研究成果對產業有所貢獻,那麼除了研發的工作外,在大學還需要許多的環節與介接的能耐和資源投入,才有可能達成。

為填補這些環節,美國在大學校園出現技轉中心、育成中心等等中介組織,過去十餘年間我國許多公私立大學也多出現類似的組織。只是,從總體的角度看,多年來國內大學部門對於產業發展的貢獻,仍然未居於關鍵角色。為提升大學部門在產業發展中的角色,除應調整部分大學進行研究的目的外,改善其成果傳遞到產業各個環節的運作效能,將亦會是個重要的政策議題。

對於協助傳遞大學成果至產業的這些中介組織,依林欣吾等(2005)的調查研究,發現到再回卷的82所大專院校中,學校所聘任之研發服務相關工作的專職人員平均約為2.76人;再者,根據蘇慧貞(2010)的資料分析,呈現出接受教育部激勵方案額外經費補助的國內31所大專院校中智財專職人員,多數少於五人,僅有兩所介於11~20人。根據這些實證資料,可以發現大學關於研發服務的能耐依然顯著低於美國Stanford Univ.及Washington Univ.等大學的42~52人,顯現教育部一二代的激勵方案下來,固然從事研發服務或智財工作的專職人員數量有所提升,但仍有所不足。

在人力的不足下,如何確實地將大學的研發能量有效轉換以致於對產業有所貢獻,顯然並非僅止於政策上鼓勵產學合作及提供激勵誘因而已,亦非僅在研發前期的創造環節加強策略規劃即可。在個體層次上,促進學校產學合作相關部門有效的組織能耐與發展機會,甚至布建相關的基礎建設與之互補,以進一步吸引與留用擁有相關專業人才,應當是最為根本的問題。

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國內兩所相對有效協助大學研發成果產業化的支援服務能耐學校為個案,討論在我國相同各項促進產學合作政策下,兩所學校到底是如何發展出相關的組織能耐,同時進一步研析兩個案發展歷程所隱含的政策意義。

以下所要討論的兩所學校,分別是國立交通大學及私立遠東科技大學。這兩所學校的研發成果應用表現,在過去的幾年中,除了經常受媒體的注意外,同時也是國科會、教育部及經濟部等部會技術移轉、產業貢獻及績優育成中心等等相關獎項的常勝軍。在林欣吾及黎綺雯(2010)中,以育成中心跨年績效的實證資料分析中,交大係以育成企業獲得專利數量而相對顯著突出,遠東科大則是以技術移轉的績效顯著領先其他各校。整體而言,這兩所學校在產學合作方面的成績,固然難以透過客觀資料證明它們是國內頂尖,但是應該是相對運作成熟良好的學校。

關於本文的分析,將先綜整智慧資本及平衡計分卡的內涵,作為討論組織營運能耐如何累積的基礎。同時,由於中介組織的組織特性,存在著雙邊市場的特性,因此對於其組織營運模式的討論,這項特性將會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接著各節,將分別說明從相關原始文獻、次級文獻及訪談而得的兩個個案,最後再進行綜合討論及政策意義分析。

 

智慧資本、平衡計分卡及雙邊市場

Galbraith認為智慧資本是運用腦力的行為,而不單是知識和智力(Galbraith, 1969),這樣的洞見在九○年代出現許多學術觀念上的討論。至於在管理上受到重視,應該是OECD(1996)對於「知識經濟」的論述前後,發現到管理上需要對於企業內除了一般的財務資料及實體投資外,許多無形但是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能耐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作法予以盤點、衡量,作為決策的基礎。

產學合作中介組織技術移轉研發育成智慧資本平衡計分卡雙邊市場專利管理策略規劃研發成果商業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