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經濟發展、能源供需與二氧化碳排放現況分析
馬雲亭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雖然台灣並非京都議定書國家,不受國際減量承諾的約束,但碳揭露(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倡議活動自2003年創始以來急速擴張,而2008年起歐盟與美國也陸續表達有意對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或要求進口商購買碳產品排放權等方式,以降低進口商品對該國商品因實施碳排放交易、額外負擔減量成本所造成的價格競爭衝擊(左峻德等,2012)。從台灣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組成來看,2000年以降對實質GDP成長率的主要貢獻來自淨出口,出口產品超過五成為機械及電機設備,而貿易依存度(貿易占GDP比重)也由1951年的17.14%,躍升至2011年的127.84%。換言之,近年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是國外需求。因此,一旦有貿易限制作法,我國必定是國際間遭受負面衝擊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有鑑於減碳是台灣永續發展路徑中必須克服的關卡,行政院於2010年5月提出「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設定國家減碳目標為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約2.57億公噸),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約2.19億公噸,注1);然而,目前依然缺乏達成減碳目標之政策工具與法令規章。由國際間實施減碳政策的經驗可知,在制定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減碳方案之前,應先了解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結構、能源供需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現況,以提出合理、公平且有效的減碳方案。故本文將綜合分析我國各產業之生產價值、能源使用與二氧化碳排放現況與之間的關聯,以供作為減碳政策制定依據的基礎資料。
台灣經濟發展現況與趨勢
台灣經濟從六○年代之後開始快速發展,但是由於內部及外在環境的改變,從九○年代開始,面臨了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近30年來台灣經濟雖然多數時間維持正成長(圖1),成長速度在2000年後明顯趨緩(國立台灣大學,2011)。從GDP的組成來看,九○年代實質GDP成長率主要來自民間消費和出口的貢獻,但2000~2009年十年間,民間消費的平均年貢獻率僅1.46%,固定資本形成(即投資)甚至轉為負成長(平均年貢獻率為-0.23%),實質GDP成長率的貢獻僅來自淨出口。此外,台灣的經濟自1970年以降即靠出口拉動(圖2),投資為支應出口擴張也一併增加,從而製造就業機會及帶動民間消費。不過從2000年以來,台灣雖仍有大量的出口,但投資大幅縮減,以致整體就業不振,薪資普遍降低。
圖1 我國歷年GDP成長率
圖2 我國GDP組成項目之貢獻率
由產業結構來分析,2011年我國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對GDP的直接貢獻最高,達14.87%,其餘前五大產業皆為服務業,分別是批發業、零售業、住宅服務和公共行政及國防。若獨立分析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注2)產業,該產業總產值對GDP的直接貢獻甚至高達20.88%,可見ICT產業近年來對台灣的重要性(圖3)。不僅如此,我國出口產品也多集中在機械及電機設備,其產值占總出口的比重在1990年約為34.41%,成長至2000年達到高峰,此時比重高達56.26%,而後其占比雖逐漸降低,然至2012年為止之占比仍高達46.11%。推升機械及電機設備出口占比持續成長的產品即為電子電機產品,電子電機產品出口產值占總出口比重從1990年的14.78%,成長至2012年的30.89%。扣除機械及電機設備之外,目前其餘主要出口產品為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膠橡膠及其製品和精密儀器、鐘錶、樂器等,但這些產品占出口比重均不到10%(注3)。出口產品集中固然顯現出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但也代表台灣經濟深受這些產業的國際景氣影響,一旦全球經濟動盪時,便會遭遇出口衰退、投資不足、經濟動能停滯等問題,民間消費與薪資成長也跟著受抑制(國立台灣大學,2011)。
碳排放密集度、能源轉型、碳貿易壁壘、電力供應業、碳揭露、產業結構調整、綠色GDP、低碳經濟、節能減碳政策、能源依存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