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經濟】等待與分析FTAAP

 

台經月刊

 

【國際經濟】等待與分析FTAAP

洪財隆  (2005/01/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期》

一如預料,雙邊優惠性的經貿安排如FTA者,固然可以加快成員國的經貿自由化程度,但由於並非採取一視同仁的本質,終將產生資源配置扭曲等後遺症,比較難以計算的有所謂「貿易轉移」效果,而直觀就可以瞭解的,主要則有因區域內愈來愈多的FTA所導致的經商環境日益複雜,比如進出口的通關稅則繁複、原產地證明之開列與認定,因而將更加曠日廢時等。換句話說,對一個特定國家而言,多簽一個FTA而產生的邊際成本將與日俱增,而如果一個經貿往來極其密切的區域,其經濟體各行其是,除了上述的成本以外,另將負擔所謂「擁擠」(太多的FTA)的外部成本,最後並可能大過因FTA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使得總福利水準反而下降。

也就是說,跟FTA的利益一樣〔沒有參加的將因怕失去利益而有更高意願加入,此即所謂的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FTA所衍生的成本,也可能導致經濟整合的持續擴大,ABAC之所以建請APEC正視此一問題,並在20045月間首度提出「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FTAAP)的構想,其背後的經濟邏輯即在此。

本文的重點旨在探討APEC如何回應FTA風潮,特別是亞太自由貿易區之倡議。 

但首先必須對APEC的核心精神、內外環境變遷有所鋪陳,緊接著素描APEC截至目前對FTA風潮的應對措施,最後再談到何以FTAAP成局的機會甚為渺茫,即使有其策略面意義。 

全球FTA的日益普遍,原因固然多端,但在亞太地區之所以特別盛行,某種程度也反應出APEC在「貿易自由化」方面功能之不足,已不符合亞太地區對經濟整合的強大需求。 

FTAAP倡議亞太經濟合作自由貿易協定風潮區域經濟整合貿易自由化開放區域主義APEC政策對話雙邊主義挑戰台灣經濟利益WTO制度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