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從北京奧運轉播看台灣數位電視發展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北京奧運轉播看台灣數位電視發展

李珮瑩  (2008/09/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9期》

2008年北京奧運掀起另一波數位電視討論及使用風潮,除了五家無線電視台取得轉播權外,中華電信MOD與取得國際奧委會新媒體轉播權之愛爾達科技公司合作,推出MOD、HiNet hiChannel及3G手機網三平台服務觀眾,更於MOD平台上以HD高畫質轉播奧運賽事;而獨家取得北京奧運轉播權的四家無線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民視將特別安排黃金時段播出奧運賽事外,並於四台的數位頻道24小時的連續轉播,播出時數將達2,220小時,讓觀眾可以和奧運賽事零時差,而這一波的奧運轉播熱潮,也再次引發數位電視的熱烈討論。台灣推動數位電視已行之有年,但數位電視機及機上盒的普及率,卻遲遲無法有顯著性的突破,加上相關法令尚未明確,且無足夠獨特創新的服務內容,來吸引消費者進行轉換,導致我國數位化的腳步緩慢。

九○年代數位化的概念在電視產業中被提出之後,隨之而來的數位壓縮、寬頻傳輸等技術性的改革,促成電視產業間匯流的動力,更進一步來說,電訊相關產業的數位匯流也因應而生。換句話說,數位化的趨勢也將促使廣播電視業者、電信業、網路服務業、有線電視及直播衛星等網絡傳輸業者,進入跨業及整合服務的年代。本文將針對台灣目前的數位電視發展做一概括性的討論,並從無線(terrestrial)、有線(cable)與寬頻網路(Internet)等三種傳輸方式進行探討與比較(附表)。

 

  台灣數位電視系統服務概況

 

數位電視之發展

1983年日本NHK實驗室率先研究出類比式的高畫質電視(HDTV:High Definition TV),與傳統電視最大的不同在於畫面品質。1986年美國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s)邀請日本的高畫質電視在美國展出,後來組成先進電視服務諮詢委員會ACATS(Advisory Committee on Advanced Television Services)發展美規的高畫質數位電視,提出14個標準。而歐洲方面也在多年研究下於1993年提出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之歐規數位電視標準。現在一般家庭電視多為類比電視(Analog TV) ,畫面信號是屬連續性的變化,而數位電視則是將畫面信號經數位化處理後,變成一串數據資料,再經數位調變傳送到家。透過數位訊號的處理,可消除雜訊及干擾,畫面將會更清晰、更細緻,不但有更多的節目可供選擇,且能提高頻譜的使用率。


無線數位電視

目前台灣數位無線電視業者包含目前五家無線電視業者,台視、中視、華視、民視與公視,採用的數位電視傳輸標準是歐規的DTV-T,此傳輸系統的功能特色為可行動接收,並可建立單頻網路(SFN),以解決收視不良地改善轉播站之頻譜分配。加上台灣特殊地理關係,於室內接收電波時易反射而造成干擾波導致收視訊號不佳,因此歐規的抗多路徑(Multipath)干擾能力強,可以適度的轉換干擾源為當作接收訊號,干擾波不但可當主訊號使用,在室內只要加裝天線即可接收。未來數位無線電視將可利用行動接收之傳輸特性,發展手持式行動電視及多媒體家庭平台服務。2006年立法院通過44億公共數位廣電服務發展計畫預算,委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基金會文化事業基金會執行「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畫」,預計推出 HDTV高畫質電視、DVB-H行動電視等服務,並建置數位無線第二單頻網、數位資料庫等服務平台,並整合公廣集團資源,以帶動數位產業發展,預計2010年收回無線電視類比頻道,完成無線電視數位化之目標(參考資料: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數位電視發展二年計畫)。

數位電視數位化數位轉播MOD平台機上盒創新內容法規數位無線電視數位有線電視跨業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