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歐美平衡與包容性復甦的觀察與未來挑戰
呂曜志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從G8、G20到APEC,無不把維護國際金融與市場秩序穩定,並儘速恢復經濟復甦成長動力當作核心目標,其中APEC更提出平衡性成長(Balance Growth)與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的概念,作為會員體共同追求的主要政策原則。而見諸後海嘯時期以來各國所提出的經濟政策中,如歐盟在國際金融秩序議題上所提出的銀行稅,以及各國在新興產業發展上所提出的綠色產業發展計畫等,都回應了平衡性與包容性成長的兩大主軸。然而總體而言,先進國家究竟在後海嘯時期所實施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措施,有沒有正確的走在這兩個軌道上,還是已經脫軌而產生了新的問題,值得各國在這個時間點進行反思,這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課題。
一個前提的檢視
根據主命題「平衡與包容性復甦」,我們可以把它拆成「一個前提命題與兩個假設命題」來檢視。前提命題是對「主要經濟體是否持續復甦」進行檢視;兩個假設命題則是針對「是否具備平衡與包容的復甦內涵」進行觀察。沒有以復甦作為前提,就貨幣與財政政策本身的侷限性而言,很難進一步去處理效率與分配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很難去談政策的財政自償與環境面的平衡性效益,跟是否嘉惠到更廣層面納稅義務人的包容性效益。
對第一個前題命題而言,目前國際關心的是面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各國財政赤字問題,全球主要市場會不會再度面臨二次雙退?這種疑慮隨著時間,已經反應在國際輿論界的討論上,8月分國際間關於二次衰退的文章數量為5月分的數倍(林建山,2010)。
以幾個主要國家的動態而言,美國近期公布的第二季GDP數據顯示經濟復甦力道減緩,二手房地產的價格也跌了27.2%,創下15年來的新低,許多經濟觀察家紛紛表示二次衰退(Double Dip)可能近在眼前。包括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猜測,當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可能會將2010年第三季標示為第二次衰退的開始。他同時表示,美國經濟是在通貨萎縮的邊緣搖搖欲墜,美國對於通縮的情境還沒準備好,因為缺乏通貨緊縮的各項指標。
然而就嚴格的定義而言,美國發生第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就數據上而言要呈現負成長,以現在的狀況而言,必須要在2009年當年有一次非常顯著的成長表現,把美國經濟拉到距離海嘯前的水準,然後在2010年第三季以後相對這一個假設出現的高基期再度滑落,才會出現第二次的負成長。
關於第二個出現負成長的可能性,必須又出現一次像雷曼兄弟般的大型金融機構倒閉事件,造成市場資金的短期嚴重緊縮,癱瘓了投資人信心與整個市場經濟的運作秩序,這樣一來才會出現二次衰退。
但基本上這兩種情況都不太有發生的危險,首先是2009下半年的美國經濟並沒有出現相對的高基期,股市雖然恢復得不錯,但是非農部門的就業與零售數字並沒有令人驚嘆的表現。美國是一個以民間消費帶動經濟的國家,因此就算是7,0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畫,也無法光靠這7,000億財政政策的直接效果,就有辦法救起美國的經濟,必須要放大足夠的間接效果,並且引導到民間消費上才能夠解決問題,因此像ROBER SHILLER的說法,應該比較像是在談為何間接效果沒有發揮的問題。
此外,目前美國大型金融業倒閉的可能性也不大,首先是國際上已經初步針對金融機構的資訊不對稱、商品結構以及公司治理做了規範,此外聯準會與美國財政部對金融機構是救急不救窮,在急的問題處理後,接著股市穩定陣腳,大型金融機構不但恢復運作,並且迅速的歸還先前的借款,甚至已經開始創造利潤。此外,房屋抵押貸款倒帳的風險源頭來自美國家庭無力償還借款所引起的,以目前美國一路在感恩節、聖誕節、新年、復活節、到返校季的銷售數字都沒有呈現很高的成長,加上上述所談到的通縮疑慮,銀行只會有長期濫頭寸的問題,呆帳或投資損失問題反而可能降低。
包容性成長、平衡性成長、失業率僵固、財政政策限制、乘數效果外溢、中小企業信貸、貿易保護主義、出口倍增策略、觀光醫療產業、非貿易財部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