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東亞區域新勢力——知識性服務業發展之現況與機會
李佳頤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隨著亞洲國家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重整再出發,以及大陸市場逐漸開放下,一股亞洲經濟新勢力隨之興起。而除了全球化的趨勢潮流,知識經濟在產業中亦扮演了重要的關鍵角色,哪些是知識性產業?亞洲區域的國家近幾年又如何鬥足角力?台灣發展的契機與下一步又在哪裡?
伴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日益加快,世界一村的輪廓逐漸成形,為了提升自身於市場上的競爭力,降低營運的成本,許多企業紛紛往低價勞工的開發中國家移動,對於國內就業市場不免地造成一定的衝擊與影響。
除了世界一村的潮流趨勢,區域型的劃分,也各有不同型態的發展,尤以在貿易自由化下,區域型的經濟整合也愈來愈重要,在先天的地理位置條件,以及文化種族色彩之異同,形成目前的區域組織,主要有歐洲、美洲、非洲、中東地區、亞洲以及大洋洲地區。除了強調區域經濟組織在全球化下各自的茁壯發展,各國在自身所處的區域組織中,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能引領帶動的優勢主導地位,也是各國政府積極較勁的發展核心。
在歐美先進國家主導多年的全球經濟脈動後,伴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的逐漸開放,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洗禮,亞洲國家上了一堂重要的經濟課程,雖然金融體制並未因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有百分百的健全修正,但在各國重新整頓出發後,亞洲區域的未來發展,潛藏著一股極具爆發威力的新興經濟勢力,尤以在強調知識經濟創造高價值的世代,研發、創意、人才皆扮演重要的要角。
中國大陸被視為將與美國一同影響未來全球經濟的東西兩方勢力;日本經濟雖蕭條十多年,近幾年的景氣復甦仍十分緩慢,但不論在亞洲區域或全球,日本的文化、產品,仍具有重要的影響及代表地位;而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也逐漸整頓,LG、三星的大廠,皆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擁有代表性的品牌聲譽;小國新加坡,在政府的積極努力推動下,也成為國際企業進駐亞洲的重鎮;此外,各國的產業結構也正在轉變中。而同樣處於結構轉變、享譽亞洲四小龍美名的台灣,在亞洲各國積極發展的潮流下,又該如何躋身於這股潮流的前端,而不被汰換?
產業結構由製造業轉以服務業為重心
過去30年來,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與亮眼的表現,以產業類別來看,主要的火力集中在製造業,但在近幾年來,我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逐漸由製造業轉為服務業為主。在2007年第二季,服務業所創造的生產毛額已占國內生產毛額超過70%的之比重,而就業人口在2006年也已超過50%,不僅僅是台灣,其他主要國家產業發展的趨勢走向亦相同。
知識性服務業、數位轉型、文化創意、醫療觀光、金融創新、區域經濟整合、品牌行銷、國際競爭力、科技研發、服務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