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浮動匯率可以隔絕QE或其他外來衝擊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來台時,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向他抗議說:「你的QE帶來很多副作用,讓我們很煎熬」(經濟日報頭版,2015年5月27日)。但柏南克說,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對歐日等採取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均沒有影響,只有採取固定匯率的國家才抱怨,這些國家既然選擇以壓低匯率的政策提振國內出口商,就應該要承擔風險。QE對世界各國經濟有提振需求的正面貢獻,但柏南克有關浮動匯率的說法看似符合某些經濟理論,實際上卻是錯的(陳博志,2015b)。這個例子也顯示應用總體經濟理論時常見的分割之謬誤。
有一種鼓吹浮動匯率制度的說法是浮動匯率可以隔絕外來的衝擊,並讓本國可以有自主的貨幣政策。在簡化的理論模型中這種主張確可成立,但若考慮現實上較複雜的情況,浮動匯率這種美妙的作用就會消失。
國家總體經濟裡最基本的關係就是產品總供需的平衡,它通常可寫成:
Y(總生產)=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X(出口)-M(進口) (1)
一國產品的總供給有本國生產和進口兩個來源,而產品的需求則包括國內的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以及來自外國的需求也就是出口。上個式子相等時即代表總供需相等,經濟可能維持均衡。但上個式子不相等時,總供需即不相等,也就是一定有某些個別產品的供需不相等,而使經濟必須有些調整或變化。當某些外國的因素使外國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改變時,例如外國經濟變好而使本國的出口增加時,本國的總需求即會大於總供給,經濟可能會增產、成長和繁榮。反之,外國經濟不好時,本國出口減少也會引起經濟的萎縮。
一國若採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需來決定,因此國際收支將一直維持平衡。在沒有國際資本移動等其他收支因素的簡化假設下,國際收支平衡也就是貿易收支平衡,出口要等於進口,即X減M要等於零。不管外國經濟發生任何變化而影響本國的出口或進口時,匯率在市場上的調整都會自動讓X減M維持在零附近,因此不會改變本國總供需的平衡,本國經濟似乎也就不必有任何調整。換言之,浮動匯率制度以匯率的變化自動隔絕了外國經濟變動對本國的影響,這是柏南克主張採取浮動匯率就不會被美國QE影響的理論基礎。
但柏南克的主張是不正確的,因為(1)式即使因浮動匯率而保持平衡,那也只是本國所有產品合計的總需求等於總供給,並不表示個別產品的需求都等於供給。假設在各種變化發生之前,本國進出口品及所有產品整體的供給都等於需求而達到一個均衡狀態,則在美國採取QE而提振其經濟之後,美國對我國出口品的需求會增加,這使我國出口增加的力量會造成新台幣升值並使我國出口回減,同時進口增加。由於把匯率變化考慮進來之後進口增加了,所以外匯市場或貿易收支的平衡即表示出口也比QE前增加了,這也就是說升值並未完全抵銷掉美國需求增加使我國出口增加的作用。從(1)式來看,貿易出超和(1)式都不變,好像我國經濟不受QE影響,但實際上出口和進口都增加了,而出口和進口通常是不同產品甚至屬於不同產業。因此進出口同時增加對本國產業的影響並不會像(1)式中那樣恰好互相抵銷,進出口產業都會發生變動,浮動匯率並未能完全隔絕美國QE對我國的影響。只看(1)式的總體經濟模型或經濟學家好像是只看到購物袋一樣大,而不管裡面裝的東西是否相同。
浮動匯率、量化寬鬆、國際資本移動、分割謬誤、丁伯根法則、外部衝擊、進出口結構、熱錢效應、產業波動、總體經濟平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