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馬夏爾的生產理論
施建生 (2015/05/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5期》
一、二個主要問題
新古典的生產理論要解答的有二個主要的問題:一為研討任何生產者對於生產要素的結合採取何種方式,另一為當巿場情況變動時生產者將會採取何種方式予以調整。對於第一個問題的處理自可利用現在已經考慮過的分析工具予以協助。每個商界人士都可視為一個理性的計算者,都會去追求他們的最大的賺額。只要競爭情況存在,他們是無力影響他們的產物價格的。因此,求利潤之最多的目的就成為求成本之最少的企劃。技術上,各種生產要素之可能的不同組合都有一些是可以達到任何想要達成的產量的。理性的經理自然會選擇其中成本最低的組合。這些規則都是很簡單的。
但是,第二個問題要分析生產者對於巿場情況變動的反應則要複雜多了。特別的是這已成為一個時間的問題,馬夏爾曾說時間問題是「研究經濟面臨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於人的才力有限,必須採取一步一步地進行將一個複雜問題打開,一時只能研究其中的一點。到了最後將他的局部的解答結合在一起,大概可成為整個難題的全部解答。」(注1)解除這場混亂狀態的工作包含著馬夏爾所假設之「其他情況不變」中所發生的些微影響的分解。
就馬夏爾所要達成的目的論,他將時期分為三種:第一是他所謂的巿場時期(market period),這一時期太短,生產者無法在價格變動之下在產量上作出任何的調整。第二是他稱為短期(the short run),這時讓生產者以改變工場利用的強度的方式去對付因價格變化應在產量作出相應的變化,例如僱用更多的工人(或延長現有工人的工作時間)或使用更多的原料。這些措施都可使產量因需要的增加而增加。不過,這種調整可能會同時引起邊際成本的增加,如果需要的增加能長期維持下去,為了減少成本的增加,這也許值得廠商擴展它的規模,以增加生產能力。但要這種調整能夠實現,所需的時間就須更長,馬夏爾稱此為長期(the long run)。
這種對於經濟時間長短的劃分性質必須在此略加說明。初看起來,這與古典經濟學家所說的時間觀念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其間是有差別的。古典作者所感興趣的是歷史變化,馬夏爾所說的時間差異是邏輯上的不同,與日曆上的時間的變動並不相涉。如果要問馬夏爾長期的確實長度,他會答以所謂長期是長到足以讓廠商將其工場規模從符合原來的巿場均衡,調整到符合原來的巿場均衡被打破後的新的巿場均衡所需的時間。在實際的場合,這一時期的長短要看廠商與產業而定。一家煉鋼廠的長期與一家街頭上的理髮店的長期是迥然而異的。
這些經濟時間上之長短的邏輯上的區別為一套新的有趣的理論上的可能性啟開了一扇大門。儘管如此,在長期間,這是可以想像的—當工廠規模可以改變與所有生產性的要素利用都可以變動—幾種有關成本多少的層次是可以隨著產生的。例如規模的變化可能與單位成本遞增、遞減或不變同時發生。最有趣的案例是其中的平均成本隨著工場規模的擴大而遞減,這種情形被描述為「規模報酬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大致說來,古典經濟學家曾預期「規模報酬不變」是常態。換言之,個別生產單位的大小對於平均成本沒有影響。他們對於經濟大小的成長在生產力之利得的增加當然很注意,但這種規模影響與新古典的對於個別企業的關切是相當不同的。
馬夏爾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特殊市場、產業生命週期、成本調整、長短期分析、均衡模型、可行性競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