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以金融觀測指標進行產業投資分析
林虹妤 (2014/07/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7期》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體系一向是支持國內產業部門發展的重要角色。金融機構穩健發展不但是維持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石,亦是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我國透過採取利率自由化、外匯自由化、開放證券商設立、開放銀行新設等重要措施來完成金融自由化目標,使金融體系的可承受業務範圍與獲利來源多元化,達到資本累積與高流動性資金運用,皆有利於推動產業發展。換言之,成熟金融機構體系透過與企業間借貸關係,讓企業可從事投資、購買機器設備等生產活動,進而促進產業發展,增進經濟成長。是此,金融、產業、整體經濟達到一個良好的循環關係。
穩定金融發展是支持國內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道
金融體系的健全發展有利於市場資金融通與提供企業資金,以增加國內資本形成、促進經濟發展。一般而言,銀行機構(直接金融)與股票市場(間接金融)是兩個提供產業資金的主要管道。就國內金融體系而言,在歷經利匯率自由化與廣設銀行後,開放多元金融業務與國際接軌的環境下,國內銀行發展相對於股市發展穩定。若要進一步觀察金融發展狀況對經濟成長關係,可利用銀行資金運用與資金流通狀況、股市發展等兩大類指標分別來代表銀行機構、股市對經濟成長關係(圖1)。不難發現國內銀行發展在央行有效控制下,資金流通狀況與運用狀況呈現穩定,隨著經濟變化維持同向成長。
圖1 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成長關係
反觀國內股市發展,近年經濟表現疲弱,股市整體規模擴增有限且流動性大幅下滑。整體而言針對經濟成長狀況,國內銀行發展相對股市發展穩定,而金融機構體系的穩定表現,是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道之一。
金融體系穩定發展,企業資金運用配置失衡,無法增進國內整體成長
以企業角度觀察,國內企業籌資之金融市場日益成熟,隨著國內金融發展逐漸成熟,至2013年國內籌資(間接及直接金融)市場規模達到新台幣45兆564億元,年增率為4.68%。在結構上仍以間接金融為主,間接金融比重隨金融市場現代化程度而提高,2013年占比將近八成,是近五年的新高。這意味著國內金融機構授信是提供產業發展所需資金之重要管道(圖2)。金融機構主要透過對民間企業放款餘額增加,民間企業拿到借貸資金,透過實質投資行為,進而促進產業發展、增進經濟成長。但透過企業之實際資金運用相關指標數據顯示,金融機構對民間放款餘額雖逐年擴增,民間企業投資規模卻沒有隨之增加,實質資本投入並無累積,機器設備與廠房支出甚至出現衰退狀況,這對於提升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力道是相對疲弱的。
圖2 國內企業籌資市場規模趨勢與結構變化情況
產業投資出現鈍化且對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不如以往
一般而言,產業投資布局會隨著國內外景氣波動而有所變化。2008年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景氣前景未明,企業內部大多暫停重大投資計畫,獲利能力受到嚴重壓縮。如今世界各國皆從海嘯陰影中逐漸復甦,但觀察國內產業投資狀況,產業投資水準雖已從谷底回升,但卻出現產業投資鈍化的現象,投資成長力道不若以往。由於資本是投資累積的過程且資本本身會有折舊問題,每年資本消耗至少會維持一定水準,因此每年產業投資金額要扣除折舊後才是資本存量真正增加的部分。觀察國內製造業淨投資狀況(表1),除了2009年淨投資為負值外,2012年的淨投資水準是近十年的最低點,代表在歷經金融海嘯衝擊後,我國製造業的資本存量出現停滯現象,甚至明顯萎縮。
金融發展、經濟成長、企業投資、銀行放款、資金配置、金融觀測指標、資本形成、產業升級、經濟政策、資金融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