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亞太地區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分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亞太地區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分析

黃慧芬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亞太地區國際減量趨勢

由於京都議定(Kyoto Protocol)第一承諾期2009~2012年)即將到期,關於後京都時期的國際減碳架構經過歷年在巴里島、哥本哈根、坎昆等多次談判後,20111128129於南非德班舉行之1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暨第七屆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大(COP17/CMP7)會議結論之一:通過延長京都議定書效力五年;第二承諾期2013年執行2017年,並在201251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COP17並提出各國政府必須同2015年為溫室氣體排放之最高峰,並2050年前減量1990年排放量80%以下。

歐盟提議制定「路線圖」催生一份規範所有國家、具法律約束力的新協議,獲小島國家聯(AOSIS)、低度開發國(LDCs)支持,引發原先未受規範的排碳大國印度及中國抗議,表示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最後敲定為「一份具法律力量、獲同意的結(an agreed outcome with legal force)」,依照這份路線圖的規劃時程2015年前制訂出一份新國際減碳協議,首次將所有碳排量大國都納入規範,並最遲2020年生效。而「綠色氣候基(Green Climate Fund)」正式啟動,將2020年前每年提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兆元),分配給貧窮國家對應氣候變化衝擊,但籌資方式在會議中鮮少提及。

20121126127於卡達召開的「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UNFCCC COP18),這是聯合國氣候公約的高峰會議,每年擇地舉辦兩周的協商,預計各國元首與談判代表,將齊聚卡達首都杜哈,針對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氣候基金與坎昆協議等議題,進行協商談判。COP18結束前,先針對京都議定書中亞太地區國家及部分非附件一國家檢視1990年開始2010年各國減量情形分析(1),可知除澳洲外,已開發國家加拿大、日本與美國均有朝京都議定書協議之目標努力,但COP17中尚未將開發中國家減量義務納入,使其願意承擔「共同但差異」的減量責任,並依「最低成本」及「成本有效」的方式進行減量。因此,檢視其他亞太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趨勢實為分析溫減政策之第一步(本文針對台灣與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分析)。
 

1  全球與亞太地區二氧化碳排放與京都議定目標比較

 

2007年雪APEC領袖氣候變遷、能源安全與清潔發展宣言APEC經濟領袖一致同意經濟發展、能源安全與氣候變遷APEC區域基本且為互相連結的挑戰。

EIA統計(附圖),全球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20092008年增加的國家中,第一名為中(+13.3%)、其次為印(+8.7%);而若以地區區分,亞太地區增加7.5%、中東地區增3.3%,其餘地區均為下降。
 

  20082009年溫室氣體排放比較分析圖示

 

而若參考國際能源總(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2統計分析,APEC國家OECD國家排放量1990~2010年比較(2),全球增44%;以地區區分,亞州增371.9%排名第一,其次OECD亞太地區增35.9%APEC亞洲國家以越658.5%最為快速,馬來西亞增272.6%,再來為中國增226.4%,泰國增208.7%。包括韓國、亞洲國家增加率均超100%以上,甚至幾乎包含在全球排名20名內,亞洲國家的溫室氣體與能源政策對於全球影響實不能小覷。 

亞太碳排放APEC減碳目標京都議定書COP17能源市場改革碳交易機制溫室氣體減量低碳經濟氣候變遷政策綠色成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