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與日本傳統產業合作的前景——基於經貿發展的現狀分析
陳友駿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博士)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中日經貿合作的發展與現狀
(一)日本對中貿易依存度日趨加深
進入21世紀以來,中日間的雙邊貿易蓬勃發展,並成為中日經濟合作深化的核心動力與紐帶。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約達892億美元,其中日本對中出口與進口分別約為311億和581億美元,日本淨出口額約為負270億美元。截至2011年,中日貿易總額激增至3,448億美元,其中日本對中出口額為1,614億美元,進口額達1,834億美元,儘管日本對中貿易的入超狀態依舊沒有改變,但淨出口額卻降至負220億美元(表1)。總體來看與2001年相比,日本對中貿易總額在短短的十年間增長了近三倍,突顯貿易往來與產業關聯的不斷深化。
表1 2001年和2011年日本對中進出口貿易的明細變動
另一方面,2001年日本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7,562億美元,對中貿易總額約為892億美元,占全部對外貿易比重的11.8%;2011年日本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升至16,737億美元,對中貿易總額的比重幾乎翻了一倍,升至20.6%(注1),突顯日本對中國經濟的高依存度。從中日貿易的具體變動情況,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重要結論:
1.中日間的貿易量突飛猛進
在十多年內,中日雙邊貿易不但呈現倍增狀況,同時也分別帶動了中日整體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
2.日本對中貿易格局地位與重要性均有提升
日本的對中貿易在其對外貿易中的比重顯著增長,顯示兩者之間強烈的互補關係和日本對中國經濟的高度依賴性。
3.貿易結構日趨合理
過去十多年儘管日本對中貿易額從原先不足900億美元猛增至近3,500億美元,但日本對中貿易淨出口額卻未出現同比例的增長,甚至降至較低水準,顯示中日貿易的總體結構穩定良好,相互依賴度基本維持平衡,貿易逆差處於適度且可控的狀態。
而中日兩國間的雙邊貿易除了在規模、比重、增速等資料上呈現較快增長外,其內容和結構也出現了新的特徵與發展動向。例如:原物料類別的淨出口比重在2001年為負22.5%,但到了2011年轉為正24.0%,說明日本由原先對中原物料的淨進口國轉變成淨出口國,也進一步表示日本企業將更多的纖維、金屬原物料、木材、橡膠等中間產品出口至中國,並進行加工以供出口和現地銷售。其次,礦物性燃料是日本對中貿易結構變化最為顯著的類別,2001年日本在此項目上的淨出口比重為負79.7%,2011年轉為正6.7%,說明日本業已由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燃料能源上「對中純進口國」轉變為對中能源出口國,這種能源進出口結構的轉變,說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重對外部能源需要。再者,日本對中國工業製品類淨出口比重出現了大幅扭轉,由原先2001年負25.3%,上升至2011年負6.6%,說明此類別商品的對中貿易依賴度有所改善,進出口結構趨向合理。最後,特殊商品類別主要包含黃金(貨幣黃金以外)等商品,其淨出口比重的增加顯示貴金屬需要逐步由日本向中國轉移。綜上所述,日本對中貿易的主要類別在過去十年內,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結構的改善與合理化,進出口差距逐漸縮小,這種良性的發展有助於中日間貿易關係健康與均衡發展。
(二)日本對中直接投資出現快速增長
毋庸置疑,在雙邊經貿關係中,貿易與投資是反應經濟合作關係最重要的風向指標,而且兩者間緊密關聯,無法用替代或互補效應等文字簡單加以描述。但與雙邊貿易相比,跨境投資所體現的合作層次及等級,與實際運作的複雜性等,均是前者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貿易只能衡量經濟體之間在特定階段、局部甚至有侷限性的合作關係,而相互投資在某種意義上卻蘊含著彼此間穩定、長期與具體發展性和延伸性的合作關係,預示著兩者的經濟聯繫將在更高層次、更寬泛的領域內形成互動。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十多年,日本對中的直接投資始終處於穩定增長的積極發展態勢。而且中日間的經濟關係,也因為日本對中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而更趨緊密,尤其是2009年民主黨上台執政前後。日本對中直接投資的變動可以歸納為以下諸多特點(附圖):
中日經貿、傳統產業、產業內貿易、直接投資、技術合作、汽車產業、鋼鐵工業、貿易依存度、經濟戰略、供應鏈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