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穩定供應安心漁貨出發——我國水產養殖業整合發展策略建議
余祁暐、林彥宏 (2014/03/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3期》
我國水土資源有限,為滿足全球日益成長的水產品需求,以及經貿自由化、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等課題,台灣農業須以創新積極之發展策略,轉變過去農業以生產為主的思維,改以價值鏈觀點思考如何為農業創造附加價值。
全球水產養殖業發展現況分析
地球人口不斷增加,對食物供應的需求亦愈趨強烈,但在溫室效應加劇、全球土地資源減少與沙漠化的情況下,全球可供作物種植及畜牧的面積持續減少,而蛋白質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因此,魚類產品捕獲相對容易、可養殖且魚肉富含蛋白質的特性,將使得人類對漁業資源的依存度愈來愈高。1950年以來,全球漁業產量(不含水生植物)以年複合成長率3.5%的速度持續增長中,在2011年已超過年產量1.5億噸大關。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估計,2030年時全世界的平均魚類產品消耗量將上升到每人每年19~20公斤,由此可見漁業的產量、發展與未來食物的需求息息相關。
若以漁獲來源區分,可將漁業產量分為捕撈及水產養殖兩大類。捕撈及水產養殖兩項取得漁獲的方式,雖然在產量上仍有差距,但是綜觀歷年來產量的變化,捕撈產量自1988年超越8,500萬噸之後,往後的近20年,捕撈產量始終介於8,500~9,500萬噸之間,在產量上停滯不前。反觀水產養殖的漁獲量自1950年起,即以8%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增加,由原本的60萬噸躍升為6,275萬噸,近20年來產量更是大幅提升了逾四倍(圖1)。2011年FAO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全球供人類食用的漁產品中,有超過四成由水產養殖所供應。這樣的現況也無怪乎經濟與趨勢大師彼得.杜拉克會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中預測著「今後50年,養殖漁業可能會使人類放棄海上捕撈,改為從事『海洋畜牧』,就像大約一萬年前,同樣的創新,使我們的祖先放棄陸上捕獵,變成農民和牧人」,看好未來養殖漁業將成為21世紀的重要產業之一。
圖1 全球捕撈及養殖產量趨勢圖
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現況
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養殖漁業的總產量與總產值近三年來略有波動,2008~2012年的總產量為28~35萬公噸之間;產值則為新台幣306~425億元之間。2009年由於莫拉克風災,重創我國水產養殖業,亦使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與產值下降(圖2)。
圖2 國內水產養殖產業現況
台灣從1970年代開始進行石斑魚養殖,養殖首例位於澎湖地區,其後高雄永安漁民從澎湖引進試養成功後,本島開始大量養殖,根據漁業署統計,目前全台石斑魚養殖戶數約有2,500戶,養殖面積達約2,000公頃,養殖種類以點帶石斑、瑪拉巴石斑的產量最多。近年來產量、產值除受到藥物殘留與天災影響外,隨著繁、養殖技術的改良而呈現穩定成長的狀況,2011年後產量大幅提升,2012年時產量更高達2.2萬公噸,產值大幅成長至新台幣71.7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圖3)。然而,我國於2013年8月再度爆發重鉻酸鉀事件,使我國石斑魚價格受到影響,根據漁業署統計,2013年8月石斑魚市場價格較2012年同期跌幅達13%。
石斑魚養殖、水產養殖業、產銷履歷、國際行銷、食品安全、供應鏈整合、智慧養殖、冷鏈物流、高價魚種、產業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