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薩繆森「經濟分析的基礎」之出版(下)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薩繆森「經濟分析的基礎」之出版(下)

施建生  (2011/10/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0期》

三、「經濟分析的基礎」產生的影響

我們今天一打開各國經濟學術期刊,就會發現其中的論文大都是以數學符號與方程式所寫成的,這就好像看到純粹數學或物理學的期刊一樣。這種情形在1940年代以前是不可能發生的,例如今天一位最傑出的福利經濟學家卜格森(Abram Bergson)當他於1937年寫成今天被譽為這方面之第一篇重要論文「A Brief Formulation of Certain Aspects of Welfare Economics」而送到當時最著名的期刊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去刊載時,該刊編者哈佛大學教授門羅(A. E. Monroe)就因為其中用了許多數學而不想採用。他認為作者應將這些數學刪除,至少也應該將之列為附錄,後來幾經磋商,由於卜氏的堅持才勉強刊出。

何以經濟學界的風氣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呢?這就與薩繆森有莫大關係。當然,薩繆森並不是第一個使用數學方法來探究並說明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家。19世紀末葉,吉逢斯(W. S. Jevons, 1895~1882)就曾使用微積分來從事邊際分析。更早一點,古諾(A. Cournot, 1801~1877)就運用數學研究廠商均衡,華爾拉(L. Walras, 1834~1910)也運用數學來解釋經濟社會所有各種巿場之同時均衡。後來如柏萊圖(V. Pareto, 1848~1903)、馬夏爾(A. Marshall, 1842~1924)、費雪(I. Fisher, 1867~1947)、艾奇渥斯(F. Edgeworth, 1845~1926)、凱恩斯(J. M. Keynes, 1883~1946)諸氏亦都有充分的數學修養,有時亦利用數學來說明一些事物。但是,他們之使用數學都是零星的、局部的,而薩繆森則將之普及到全部經濟學。他認為數學如吉勃斯所說是一種「語言」,甚至「數學就是語言」(Paul Samuelson," Economic Theory and Mathematics," CSP, vol.2, p.1751),不但可用來澄清一些以文字表達之理論的模糊概念,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事物。換言之,數學能揭露經濟理論中一些僅憑直覺而無法發掘的內涵。我們知道,大多數的經濟問題都是在尋求許多變數的最大或最小,例如求福利的最大、成本的最小、利潤的最多、效用的最大等。如果我們將這些基本行為,如廠商求報酬之最多,消費者求滿足之最大等,當作數學問題來處理,那麼,就可從探究其數學方程式的性質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定理。薩繆森就採取這種方法從事經濟理論的研究,結果乃寫出了「經濟分析的基礎」這部不朽的著作。

薩繆森這種運用數學的態度就與馬夏爾的迥然不同。馬夏爾經常警誡大家不要將文字的命題寫成數學的形態。但薩繆森則正相反,要大家不要將數學的形式寫成文字。他認為這種工作不但從促進科學進步的觀點看來是徒勞而無功的,而且還是一種腦力運用上的無謂的浪費。(Paul. A. Samuelson,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alysi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U. S. A., 1947, p.6)薩氏認為馬夏爾所使用的數學常常是不明確的。他在1967年就曾說:「馬夏爾的模糊的見解癱瘓了我們經濟學界英國這一支之最優秀青年的頭腦達30年之久」。(Paul. A. Samuelson, The Monopolistic Revolution, CSP, vol.3, p.22)因此他認為馬夏爾是經濟學史上一位最被高估的經濟學家。(Paul. A. Samuelson, Economicist and History of Ideas, CSP, vol.2, 1902)

許多人也許不能同意他對馬夏爾的評價,但他這部「經濟分析的基礎」卻廣為經濟學界所接受與推崇。自此以後,整個經濟學界就充滿著經濟學與數理分析的氣息,所有重要的經濟論文就充滿著數學符號及演繹公式,而與物理學的情形相去不遠。這種情勢不斷發生下去以後自引起許多非議。要而言之,約有下列三點:

薩繆森數理經濟學經濟分析的基礎馬夏爾福利經濟經濟理論計量經濟學數學方法經濟模型學術風氣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