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魅力發燒,「錢」進亞洲新興市場
劉靜容 (2008/01/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期》
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
1997年7月起的亞洲金融風暴,讓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泰國、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在股匯市上都大跌三至五成以上。然而亞洲金融風暴迄今已滿十週年,當年景氣跌入谷底,並幾近耗盡外匯捍衛貨幣的亞洲,經濟已日漸成長復甦。而隨著2003年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發表之全球經濟研究報告「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與BRICs共同築夢:通往2050年之路),以及2005年提出之「Next-11」(新鑽11國)觀點,新興經濟體崛起之態勢益發明顯,帶動全球資金加速往新興市場移動;近年來國際資金對新興市場之加速挹注,全球以亞洲新興市場為經濟新舞台之態勢亦可見一斑。為進一步探討這一股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本文自概述EIU對全球景氣2008年之預測出發,瞭解新興亞洲對全球經濟發展之重要性;其次探討2007年影響金融市場猶甚之次級房貸,瞭解其成因及對金融市場造成之衝擊,最後闡述在美國次級房貸下,亞洲新興市場之股匯市是否受到影響,以及新興市場未來能否持續作為全球市場發展之趨動力。
新興亞洲挹注全球經濟發展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IU)於10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儘管美國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問題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失序,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各國央行紛紛涉入以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但全球經濟的基本面依舊良好,加以新興國家經濟持續起飛的支撐下,預估2007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只會小幅下滑,仍可維持在5.1%左右的水準;2008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將較2007年略微下降,成長率為4.8%。以區域經濟表現來看,美國聯準會於2004年開始升息,未能令房價上升態勢改變,次級房貸比重反而快速上升;由於美國仍在修正次級房貸所帶來的房市問題,故導致經濟成長步伐趨緩,預估2008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1%。而歐元區受制於財政吃緊及對外需求減少而有減緩的現象,惟信心指數仍高,預估2008年經濟成長率仍可達2.2%(見表1)。
表1 世界主要地區經濟成長預測
新興亞洲方面預期仍將呈現正成長。根據EIU所追蹤32個新興經濟國,2007年已連續四年維持經濟正成長,為1970年代歷經石油、金融等危機以來最受矚目之經濟成就,其中新興亞洲國家表現相當耀眼,且以中國及印度為目前支撐全球經濟成長之主力,挹注新興亞洲國家經濟持續加速成長。另根據IMF統計,以購買力平價後的數據加以比較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之GDP,其中新興市場GDP占全球總產值比重呈逐年增長態勢,2004年新興市場的該比重為46%,之後逐年上升,預估到2008年新興市場產值比重將追趕上成熟國家,顯示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在全球經濟實力板塊中逐漸平分秋色,共同影響全球未來走勢。
此外IMF於2007年10月發表之報告認為,世界經濟逐漸倚賴中國、印度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經濟體之表現,且於過去一年促使全球經濟增長達50%。美國曾位居全球經濟領航者,如今卻成為拖累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次貸風暴讓原本不甚明顯之新趨勢浮出檯面;過去仰賴其發展之新興國家成為現今全球經濟成長之趨動力,這種角色的互換,在在說明在經濟發展全球化下,已開發國家對於全球經濟影響力的逐漸式微,新崛起的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影響力日益加大之趨勢將會愈來愈明顯,甚至成為未來推升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次級房貸掀起股市波瀾。
新興市場、亞洲經濟、全球投資、資金流動、次級房貸、中國經濟、印度成長、股市熱潮、國際資金、經濟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