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鄰國家發展離岸風電之政策制度探討
蘇義淵 (2019/06/06) 《台經月刊第42卷第6期》
國際組織規劃之再生能源發展趨勢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推估,全球離岸風力產業在2018年的裝置容量是19~23GW,在2050年可以擴展的離岸風力裝置容量約500~520GW。此一發展比例是有道理的:因為海上風電項目與傳統的岸上風電項目相比,需要更長的供應鏈、更複雜的物流,以及更高的初始資本支出和材料(注1)。相關投資計畫之總金額在2030年可以達到約3,500億美元,在2050年可達14,700億美元。基於風力發電的全球發展趨勢,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共同成立了能源部門管理扶助計畫(Energy Sector Management Assistance Programme, ESMAP 2018),與全球風能顧問(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一同提供500萬美元的資助金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離岸風力發電。位於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大多屬於開發中國家,自然也可以使用此一資助。在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的能源組合中,到2025年,東南亞國協的會員國將在此區域中把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3%的理想目標(注2)。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的結論之中,2014年的第22次領袖會議(注3)以及2015年的能源部長級會議之中(注4), 曾經提出了APEC經濟區域中「到2035年總能源密度將降低到2005年總能源密度的45%,到2030年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結構中的比例要比現在的使用量再增加50%,以實現亞太地區能源永續和能源韌性的發展」目標。不過,在APEC場域中並沒有再細部區分風力發電以及離岸風力發電的發展目標。
菲律賓之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政策
菲律賓是東南亞國協會員國之中發展風力發電最多的國家,截至2018年年底,菲律賓累計風電裝置容量為475MW(注5),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500MW(注6)。該國能源部公告的發展計畫中,表明2017~2040年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在2040年達成20,000MW裝置容量,其中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可達1,039MW(注7)。在2017年的風力發電發電量已達426MW,預估在2022年的推展目標是2,345MW(注8)。可以發展風力發電的潛力有70,000MW,但截至2018年的發電量僅有427MW(注9)。在2015年開始推展躉購電價制度,風力發電達0.43GW(注10),2017年風力發電每千瓦小時的躉購電價為7.61~8.53元比索,收購裝置容量為393.9MW(注11)。菲律賓並沒有區分陸域與離岸風電的發展策略,僅有概略的光電與風電發展目標及計畫,自然也沒有關於離岸風電的發展政策與計畫。
印尼之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政策
印尼全國都有適合發展風力發電的區域與潛力,預估約有9,500MW以上。但是發展速度甚緩,至2019年3月底的統計為止,全印尼國內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僅有1~1.2MW(注12)。相較於菲律賓現在的裝置容量,印尼顯然還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在其能源發展政策之中,雖然有採用躉購制度,但是僅有針對光電、生質能、地熱此三類項目,沒有風力發電的類別(注13)。但是根據2017年印尼能源與礦物資源部(Ministry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公告的第12號行政命令,其中卻有「透過競標機制取得的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其他通過參考或直接適用資費的方式之再生能源技術亦可取得獎勵」的規定。根據此號命令,可以適用此一採購命令的再生能源種類包括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地熱與水力(注14)。顯然印尼目前有發展風力發電的政策趨勢,不過因為發展的數量與技術尚未成熟,在政策上也沒有再細分陸上、海岸或是離岸型的風力發電計畫或是規劃。
東南亞、再生能源、離岸風電、躉購制度、風力發電、能源政策、發展計畫、台灣經驗、國際合作、風電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