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以產業導向之科技專案策略思維——以高階影像醫療器材發展為例
林浩鉅、蔣淑萍、毛奕惠、馬仁宏、陳昭文 (2012/10/08)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0期》
現今為創新及知識驅動時代,一國經濟與產業的永續發展有賴科學技術發展與產業化。經濟部科技專案(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grams, TDP)即扮演引領台灣產業邁入下一個世代的關鍵角色,也是經濟部主要創新政策工具之一。產業科技之發展除須有堅強之創新研發團隊執行技術開發與商品化推展外,也須在前期規劃中瞄準對的目標與找出對的方向。
借用Peter Drucker的觀念,技術開發的執行(Do)屬於「將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而技術開發前的規劃(Plan)即是「最正確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也是專案管理者重要的任務。
科技專案起源於1978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科技會議與1979年公布之「科學技術發展方案」,經濟部設立科技顧問室,統籌科技專案之規劃、評估、推動與機構管理。1993年經濟部修訂組織法,且設立技術處負責科技專案之各項推動業務。經過30多年的政策工具精進,科技專案從已從1979年單純補助財團法人進行研究開發,簡稱法人科專(特別是關鍵類計畫),演進到現在的業界科專(補助廠商進行研究開發)與學界科專(補助大專院校進行研究開發),並包含多種政策工具之組合(Portfolio)(附表)。
附表 1979~2015年經濟部科技專案的演進
各個國家為因應面臨不同的挑戰,在其科技計畫之規劃面與執行面均有獨特作法。舉例來說,美國於八○年代為因應蘇聯日益增強的科技實力,考量維持美軍的科技優勢而以DARPA扮演科技規劃和管理的重要角色,填補基礎研究和軍事用途之間的缺口,提供國防部在推動國家安全的技術與產品革新。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芬蘭,也因應全球化與開放創新的總體創新策略架構,跳脫過去偏重於科學與技術構面的思維與政策作為,擴大對創新活動範疇的政策支持,由重視傳統製造與技術導向轉型為多元創新與需求導向為核心,並接納使用者導向與需求導向的創新政策趨勢等。
近年來,科技專案開始導入由上而下之產業策略思維,包括:規劃流程、步驟與操作方法,並以如何創造產業創新為主要考量。高階影像醫療器材發展是科技專案從訂定產業發展目標、需求調查,核心能耐分析進而擬定發展策略的典型案例,故本文以科技專案高階影像醫療器材發展藍圖為例,說明如何系統性的進行科技專案之規劃。本文經驗與內容除可持續運用於整體科專治理與精進上,對於其他部會之技術策略規劃實務,也能提供規劃方法與案例之參考。
科技專案策略規劃思維
科技專案策略規劃屬於政府公部門之技術策略規劃(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ning)範疇,因此規劃理論涵蓋為公共政策、行政組織、創新系統、研發管理、策略規劃與情報收集等,其中又以策略規劃思維為核心(圖1)。
科技專案、策略規劃、產業化導向、創新政策工具、高階醫療器材、技術藍圖、研發治理、利害關係人、跨域整合、價值主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