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文創產業「創作端」的關鍵成功要素——以霹靂布袋戲、悲慘世界、漫威漫畫為例
陳佳宏 (2014/04/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4期》
台灣自2003年起推動「挑戰2008國家重點計畫」中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開始,至今已經十年,這十年間主要推動的政策還有「六大新興產業」,以及「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這些計畫著重的面向主要在於人才的培育、硬體環境的建設,如華山文創園區與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等建設,也在於發掘地方特色與文化。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相信大家都很認同創意很重要,但創意的發想並不是漫無目的、隨意發想。由這個觀點來看,地方特色與文化的融入的確是不錯的政策,可以讓創意的發想不致於發散,如同「霹靂」的取材、雨果「悲慘世界」小說的撰寫,以及漫威的漫畫都是來自於其所在國的文化與環境,但與國內的霹靂相較,雨果與漫威的作品更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在國際市場擴散。因此,若國內業者要擴展國際市場,還有什麼是需要加強的?
以日出乳酪蛋糕這個糕餅業的案例來看,其著重產品的開發與品質,也重視「日出老朋友(顧客)」的意見而進行改進,也提供「為企業訂作中秋」這種量身訂作的貼心服務,更重視包裝與行銷,也提供海外宅配服務,最重要的是抓住「健康」與「天然」這兩個不管海內外大眾都認同的價值,因此得以在海內外風行。從這案例對照已經推行的文創產業政策,僅靠地方特色與文化、人才及硬體設施似乎不保證創作能夠為大眾所接受。好的創作是必要,鎖定顧客需求及大眾都認同其價值的創作應該更為重要,因此本文以國內出版劇集相當長的霹靂布袋戲、全球巡演第二長的悲慘世界舞台劇及漫威娛樂的個案整理,驗證並歸納出創作階段的關鍵成功要素,並嘗試找出國內創作端仍缺乏的部分。
霹靂國際多媒體
霹靂旋風席捲台灣全島,呼風喚雨超過20年,至今仍是主宰台灣布袋戲的霸主,這不只是布袋戲奇蹟,也是台灣文化奇蹟。霹靂董事長黃強華、總經理黃文擇兄弟繼承父親—台灣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在「雲洲大儒俠史艷文」的基礎上,從1980年代後半期開創「霹靂系列」劇集,獲得錄影帶出租市場與年輕族群好評,而逐步發展成今日規模。霹靂在傳統布袋戲上加入許多創新元素,造就其霸主的地位。第一個創新是在戲偶架構部分,由傳統三頭身、手指固定及腳不能彎曲,修改為與人相似的七至九頭身比例,手指與腳改為可彎曲,方便握東西,戲偶較傳統大二至三倍,服飾也較華麗。
第二個創新是劇本與流程採用先寫劇本,再設計角色服裝及拍攝流程,降低不良率。劇本撰寫早期由黃強華負責編劇,1995年後成立編劇組,目前一組設立劇情主軸大綱,另一組強化古典優雅詞藻,最終文本由黃強華核定。
第三個創新為音樂及特效的創新。霹靂導入西方元素創作,並於1998年後成立非凡文化,專職於根據角色個性與特性進行配樂,2002年後與動脈音樂合作,為角色與場景進行配樂,並培養出多位著名的創作者與演唱者,如阿輪與荒山亮。最後在特效方面,自2000年左右「爭王記」劇集後,霹靂開始採用大量動畫製作特效,隨電腦動畫技術演進,改進其特效呈現方式。在阿凡達電影大賣後,霹靂也決定引進好萊塢拍攝技術,2011年在傳藝中心試辦霹靂3D劇場,預計2014年推出第一部3D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
整體營運上,霹靂核心立基於傳統布袋戲文化及自身的創新,隨著時代與大環境的演變,霹靂也逐步增加其曝光平台,由原來的錄影帶與VCD/DVD劇集,在網際網路與有線電視蓬勃發展下,成立霹靂官網與霹靂衛星電視台,並且也嘗試舞台劇的演出與電影的製作。
成立霹靂會與發行月刊,並協助布袋戲偶像後援會的成立,協助後援會成立,辦理各種戲迷間交流活動,並主動進入校園辦活動,而霹靂會會員活動,則透過後援會與活動蒐集戲迷意見作為編劇參考。並且不定期舉辦霹靂偶像音樂會、寒暑假到街頭或百貨公司進行推銷或遊行活動,以增加戲迷基礎。2011年於傳藝中心設立3D體驗劇場,結合操偶武打動作與數位藝術投影科技,將布袋戲中的光、藝、動、聲等元素進一步演繹出虛實交錯的視覺體驗。
由以上相關活動與核心劇集強化戲迷基礎,以爭取異業結盟,例如:動漫與電玩,使動漫與電玩顧客了解布袋戲進一步成為戲迷,強化戲迷基礎。透過戲迷基礎獲得偶劇主角代言機會,並推出相關生活化的周邊商品,以及配合節慶的特殊商品為公司帶來收入(附圖)。
文化創意、內容產業、普世價值、一源多用、跨媒體經營、國際市場、文創科技、IP授權、影視娛樂、產業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