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科技+策展:讓社會有無限創新可能的關鍵起點
張珮綺 (2020/10/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0期》
隨著數位網路科技的日益普及應用,民眾的意見與想法也能快速的傳達與擴散,使得各項政策投入,開始逐漸從早期單純由上而下的單向推動,到現今所提倡的公私協力與互動,其間最大的變化,就是政府部會擬定政策的角度觀點,開始從調研觀察轉變為民意與傾聽。為了掌握社會脈動提供更好的施政,民眾的需求蒐集成為研擬及觀測施政的重要科技基礎建設,各國政府為嫁接與社會間的傳達管道,紛紛嘗試以資通訊技術建置出多元的機制,來補充傳統社會參與管道的不足,足見利用公民科技提供民眾參與導流,已成為各國政策規劃的重要推動戰略之一。
從政策推展的角度以觀,政府施政方針若能藉民意為載體,在落實上就能以公民共識為前題,減少因認知落差所帶來的對立與衝突,同時快速將資源精準整合後投入社會需求。另就經濟發展與社會成本的權衡而言,推動公私協力合作是目前最有效益的方式之一。社會需求的多元發聲促使施政規劃得以反思,舉如資源投遞上是否可以轉換形式,商業整合中融入社會理解的可能性,價值翻轉與國際趨勢間的取向扣合等,都是規劃政策時所要釐清的重點。
近幾年我國政府也開始強調「有感施政」,特別是推動社會創新與地方創生等貼近民眾的政策方案。本文的目的,即在於透過近年推動社會創新重要政策的檢視出發,以社會價值鏈、生態系及永續營運的角度逐步梳理出推動社會創新、地方創生政策時,在建立價值鏈共識、形塑生態系及建立共好的鑲嵌等不同層次所需注意的內含,推演讓社會有無限創新可能的關鍵觀點。
科技轉譯價值的社會創新共創實踐
2018年行政院在「推動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中提到:「社會創新是藉由科技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改變社會各個群體間的互動關係,並從這樣的改變中,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新途徑,也就是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台大社會學系教授暨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主持人陳東升也曾對我國社會創新提出觀察:「過去台灣習慣從上到下的改革方式,但決策者通常缺乏真正的臨場感,以致於設計出不符合公眾需求的政策」(林珮芸,2016)。在政府政策與學術觀點的反思下,近期在民間實踐社會創新的解決方案中,已有不少透過參與式設計,利用科技根植理念與發展的成功案例。
隨著近年來社會型態的多元化發展,所衍生出的議題與需求已不若以往為單一面向或個案的型態,而是多樣化群體們所共同需求的跨域參與機制。為使跨域協作機制融入社會脈絡,同時減少利害關係人間之對立衝突,鼓勵產生共識迴響,透過科技力導入的「參與式設計」之方式,已成為各界導入社會創新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為反映我國在地需求與現況,並鼓勵以創新方法產出具社會影響力的實質解方,近年許多政策,已經開始嘗試蒐集在地需求的做法,以下藉著楊弘任(2011)的科技轉譯觀點,簡要討論我國三項現行關鍵政策:
(一)政府資料開放進階行動方案
政府資料開放是民眾參與公共議題解方的基礎養分來源,善用民間的無限創意,推動政府資料的整合開放進行加值創新運用,對於協助盤點社會需求,同時誘發數位解方有相當的重要性。
社會創新、公民科技、地方創生、開放資料、總統盃黑客松、社會創新平台、科技力、共創空間、價值鏈、生態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