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看見前進的動力——看新加坡商業服務業發展政策如何活化產業能量
陳雯雅 (2017/09/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9期》
近年來,受到全球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影響,導致亞洲各國出口動能不足,經濟成長一面倒;然而以服務業、金融業、航運業、物流業、旅遊業等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新加坡,卻能在這波不景氣中走出自己的路,開創出另類小國經濟。
新加坡是如何發展內需產業,藉由扶植商業服務業使該國經濟逆勢成長?本文將以新加坡近年整體產業經濟表現,以及商業服務業相關發展政策,進行內容介紹與淺析,希望借鏡新加坡發展經驗,提供我國政府與相關業者未來研擬服務業發展策略之參考。
新加坡近年經濟表現
觀察新加坡近年的經濟表現,可看出服務業一直是缺乏天然資源的新加坡之重要成長引擎。2016年新加坡國內生產毛額(GDP)為2,969.67億美元,年增率2%,其工業與服務業占整體經濟比重分別為26.6%和73.4%。
新加坡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餐飲住宿業、資訊通信業、金融保險業、企業服務業及其他服務業。由新加坡近年經濟表現(表1)觀察,2015年因受到全球油價下跌及市場需求衰退的影響,導致該國工業負成長0.8%;反而是服務業表現強勁,成長2.1%,成為帶動新加坡經濟的主要驅動引擎。至於2016年雖受環境經濟疲弱影響,但物流、倉儲、批發貿易等領域顯然已成為促進該國第四季經濟復甦的重要動力。而2017年上半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和貿易回升、大型經濟體恢復動能,成長步伐加快,以及區域局勢的逐步穩定影響,物流、倉儲、批發貿易等產業可望保持良好增長態勢,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亦將繼續維持低速增長。
表1 新加坡經濟表現
新加坡商業服務業發展政策介紹
面對全球景氣變化,為維持國家經濟成長動能,新加坡體認到必須透過研發、創新來提升產品競爭力與國民素質,以及吸引優秀外國人才來強化新加坡競爭力。因此,近年來該國提出的產業發展策略,均期望透過技術、創新及生產力提升使其經濟持續成長。
新加坡政府機構相當重視部會間橫向的溝通、協調與垂直的整合,以商業服務業為例,業務雖未集中於某一特定機構來主管,但為顧及產業發展,貿易暨工業部(簡稱貿工部,MTI)下的產業局制定與檢討相關促進製造業及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並與經濟發展局(EDB)、觀光局(STB)、新加坡知新館(S'pore Discovery Centre)等單位密切合作,以確保產業持續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而研究暨企業局與新加坡競爭委員會(Competition Commission of Singapore)、國際企業發展局(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ingapore),以及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簡稱標新局,SPRING Singapore)、科技研究局(A*STAR)和各個公部門與私部門合作,為新加坡企業創造一個有利且具競爭力的經商環境,以確保具有親商規則與政策、有利於稅收的環境、易於融資,並提供政府多機構電子服務,協助企業能力發展與國際化。
2017年2月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 CFE)根據亞洲地區和全球的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七大戰略以打造未來五至十年國家經濟發展,該戰略分別為:(1)深化及開拓國際關係;(2)掌握及活用深度技能;(3)強化企業創新及擴大規模的能力;(4)建立強大的數位化能力;(5)成為有活力及充滿機會的互聯網城市;(6)發展及落實產業轉型藍圖(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s, ITM);(7)與夥伴結盟推動創新及成長,希望藉此提升新加坡未來的競爭力。
產業轉型藍圖、新加坡經濟、商業服務業、數位轉型、零售創新、物流升級、餐飲科技、企業國際化、人才培育、政府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