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剖析中國全球價值鏈戰略新思維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剖析中國全球價值鏈戰略新思維

吳福成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中國推動改革開放30多年來,始終都在融入全球價值鏈(GVC),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與國際市場深度接軌之後,其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已有效趨動經濟成長、就業和稅收增加,並促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發展,最後也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發展迄今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然而,中國企業對全球價值鏈的參與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仍處於「微笑曲線」中端或底部,且一直局限在對跨國企業價值鏈的參與和適應之中。

面對全球價值鏈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一個顯著特徵,加上中國經濟步入成長趨緩的「新常態」,已把建構自己的全球價值鏈體系、力爭從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視為建構生產能力和實現長期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國在亞太經濟合作(APEC)場域積極推動全球價值鏈倡議,2014年11月在北京APEC年會和領袖會議上,已首次成功制定了「APEC促進全球價值鏈發展合作戰略藍圖」(注1)。 

除在APEC場域推動全球價值鏈議題,中國也把建構全球價值鏈與推動「一帶一路」(注2)戰略相互掛勾,希望借助中國創設的絲路基金,以及由其主導創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金磚開發銀行等多邊開發機構的資金安排,開展「抱團」式對外投資,俾有助推動中國產能和產業鏈向海外延伸,以及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來建立自己的全球產銷體系。

由於中國推動全球價值鏈戰略勢必影響現行兩岸產業分工格局,以及未來兩岸經貿投資關係發展,加上台灣經濟對中國的需求依賴程度非常深,一旦其全球價值鏈體系建構起來,台灣出口中國現狀恐會被壓縮,所以提前掌握中國的全球價值鏈戰略思維,以及其未來發展動向,並未雨綢繆,相對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國在全球價值鏈處於中低端

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過程,歷經了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幾個發展階段。先是在1979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前十幾年,憑藉其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通過加工貿易出口方式參與國際分工,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和全球加工製造業中心或基地。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企業嵌入跨國企業的全球價值鏈程度日益加深,反過來更擴大了加工貿易發展。

近幾年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加快推進,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也倒逼中國必須自己建構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俾有利其企業在全球範圍整合利用資源和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在這個階段,中國企業把自己的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向海外延伸,把企業內國際分工體系(包括產品間、零組件間、生產工序間、價值鏈不同環節間的分工等)推向海外,並形成屬於自己的國際生產分工體系或生產經營網絡(注3)。 

但中國企業「走出去」仍面臨外國跨國企業的全球價值鏈挑戰,因為大部分OEM/ODM生產企業仍處在全球價值鏈中間環節,所以在中國高端工業化過程,推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互動發展效果有限(注4)。尤其中國的跨國企業始終承受來自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低端鎖定」壓力,亦即當企業通過能力積累在全球價值鏈地位攀升時,外國跨國企業就會對其採取技術封鎖,或不斷更新技術而導致中國企業不得不再投入所獲得的利潤到技術追隨當中,從而坐失本身進行創新和研發的必要投入,也遲遲無法進行有效升級(注5)。 

另根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全球價值鏈與中國貿易增加值核算研究報告」(2014),中國出口有一大半左右為加工貿易,其生產所使用的原材料和零組件多數來自國外,且中國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從單位出口中獲取的經濟利益遠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甚至部分開發中國家。同時,若僅以進出口總值作為衡量貿易利益標準,將嚴重誇大出口對中國經濟影響,並進一步誇大其與其他國家貿易失衡程度。

全球價值鏈一帶一路加工貿易中國製造附加價值率產業升級APEC合作經濟新常態兩岸分工出口依存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