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影視產業現況與推動策略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影視產業現況與推動策略之探討

莊朝榮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30年來中國影視產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後,承繼過去累積的電影製作經驗,中國電影業迅速發展,在1980年代初期已略具規模。1981年中央電視台開播,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和民眾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引進港台及海外名劇。此後,電視劇製作中心和各種文化製作機構陸續誕生,電視節目漸漸變得多元化,電視產業也開始逐漸壯大。但電視市場的拓展也開始影響到電影的發行放映。1990年電視劇徹底擺脫電影業附屬品的尷尬地位,一舉開創中國電視劇產業的新時代。但直到1994年,中國製造的電視劇數量才成功扭轉電視台依賴進口海外劇在黃金時間播放的局面。

2005年電影市場化進一步加速,政府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產影片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強,在政策鼓勵下,外資紛紛搶灘。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調查報告顯示,隨著中國政府放寬對外資進入放映環節的股權限制,看好中國電影放映市場巨大潛力和利潤空間的國外資本紛紛登陸進行影院建設、改造和經營(新文化報,2006年)。2009年1月1日,中國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援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正式執行,讓中國影視產業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從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現況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產業經營方面,已初步形成電影產業、電視劇產業、網路產業和電視廣告產業蓬勃發展的格局。從影視節目的生產製作量,整體技術水準、規模及實際覆蓋人口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廣播電視大國。但是從世界觀點來看,中國影視產業仍屬居於全球影視格局中的落後地位,因此如何借鑑國際經驗,尋求適合中國影視產業特性的發展模式,將是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現況

根據中國國家廣電總局資料顯示,2011年電影總票房營收達131.5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的101.7億人民幣成長29.3%,國產影片票房占53.61%;電影產量為791部,較2010年的526部成長50.4%;電影銀幕數9,296個,較 2010年的6,266個成長48.4%;影院數量達2,803家,較 2010年的2,000家成長40.2%。隨著電影產業的不斷進步,社會對投資電影的熱情和信心繼續高漲,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廳中,數位化技術得到普遍應用,90%影院都已具備數位放映條件。在國產影片中,票房過仟萬元人民幣的影片中,中小製作影片占多數,這也標誌著中國電影產業格局正在由大片壟斷向多層次、多類別、多樣化發展轉變,逐步走向豐富、合理、成熟的產品結構體系。另外,2011年中國生產完成並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碼,共計469部,約1.5萬集,較2010年產量成長1.75%,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國內現有電視劇製作機構高達4,500家,電視劇製片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2011年影視數位化、網絡化和新媒體產業發展大有進展。目前中國共有2億有線電視用戶,已有1.1億戶實現數位化,其中雙向覆蓋用戶超過5,700萬、實際用戶超過1,200萬。2012年元旦中央電視台等六家播出機構聯合開辦的3D試驗頻道試播,體現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大幅提升電視功能。中國共批准開辦17家網絡廣播電視台、615家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也隨之成立。無線多媒體廣播電視已基本覆蓋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855個縣級城市,終端用戶超過3,500萬,付費用戶達到1,600萬。

中國電影產業鏈利益分配以影院票房收入為主,發行人和院線高度集中。電影行業以廣告為代表的新興盈利模式高速增長,對企業貢獻更多的業績。2011年影視產業資源重組和股份制改造積極進展,目前已有十家影視企業成功上市,已建立成為亞洲最大的影視數位製作、北京星光影視節目製作,以及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等基地。

影視產業轉型電影市場化影視法制改革產業升級數位媒體發展政策補助機制電影促進法文化資本進入廣播影視結構投融資困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