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專利分析之發展趨勢與產業創新應用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專利分析之發展趨勢與產業創新應用

馬仁宏  (2008/07/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7期》

人類科技發展的百科全書

專利資訊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百科全書,亦是企業或研究機構技術發展意圖之結果展現。掌握專利分析觀念、方法與工具,不僅可協助企業瞭解競爭對手技術發展現況,以當成自身研發布局規劃依據,更可藉由專利調查與專利指標監視,支援國家進行科技或產業技術政策擬定,提升國家整體產業技術能量與競爭力。本文主要目的為介紹專利分析工具論與方法論趨勢,並以兩例說明專利分析在產業創新支援決策思維上之應用。

 

專利分析意義、標的、目的與結果呈現

專利分析(Patent Analysis)就是分析專利資訊(Patent Information )。所謂分析即是將一整體(Whole)問題與現象進行分解(Decomposition),並從中找出各組成份子(Component or Ingredient)之關係與聯繫(Connectivity)。亦即“分者分解,析者辨析也”,先分解,再找出隱藏於後面的道理。

專利分析既然是分析專利資訊,界定專利資訊範圍(Scope)為一首要議題。專利資訊範圍界定需從專利生命週期(Patent Lifecycle)著手,並且需與研發生命週期(R&D Lifecycle)、商品化生命週期(Product Lifecycle)、產業化生命週期(Industry Lifecycle)等建立關聯。由於專利生命週期資訊乃是貫穿研發、商品化與產業化三大階段,因此包括專利申請前階段(例如研發過程記錄、研發過程前案檢索),專利申請到核准階段(例如專利申請書撰寫、專利申請與核駁答辯、各國專利申請與布局、專利早期公開、專利核准公告)與專利核准和運用階段(例如產品上專利號標示、專利移轉與讓與、專利授權、專利作價投資、專利侵權訴訟等)…等,只要涵蓋某一專利(表徵在專利號)之相關資訊均是專利分析標的。

除上述專利分析標的外,另一需釐清課題為專利分析目的(Purpose)。專利分析目的會隨使用者有所不同,例如國家層級(National Level)與企業層級(Company Level)所需專利資訊之目的即有差異。然而,不論是國家或是企業層級,專利分析之共通目的均為進行決策支援(Decision Supporting),亦即藉由專利分析之結果回答(支援)策略之擬定與布局之規劃。

一般而言,國家層級專利分析目的是透過專利分析,支援國家整體研發資源投入決策,或支援產業技術布局決策。基於此,國家與國家之科技競爭力比較,或是產業技術之前瞻技術專利地圖製作,均是國家層級專利分析重點。企業層級專利分析目的便需將專利分析拉回企業營運流程。根據周延鵬所提出之智慧資源規劃(Intelligence Resources Planning, IRP)架構,包括研究開發、市場行銷、生產製造、授權移轉、財務會計、租稅環境、投資業務、商業模式、資訊網路、營運流程等每一企業營運環節之決策擬定,均可與企業層級專利分析建立深淺不同之關聯。

專利地圖(Patent Map)即是專利資訊圖表化與視覺化(Visualization)呈現結果。由於專利分析目的,隨著使用者所需擬定決策層級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專利地圖需根據不同層級建立不同類別專利地圖,如表1所示。需要說明,不論是區域別(國家)、技術別、時間別、廠商別、應用別(例如授權、讓與及訴訟),或是一維、二維、三維,靜態、動態、文字、圖表,只要能夠以簡單表達模式呈現豐富專利資訊內涵,就是極佳專利地圖成果。

 

1  專利地圖分類模式

 

專利分析方法論與工具論發展趨勢

專利分析方法論與工具論發展趨勢主要受到兩驅動力影響,其一為資訊軟硬體與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另一為產業應用需求引發。以下從方法論與工具論簡述四個發展趨勢。

(一)以產業競爭現實為分析方法論核心

由於專利分析主要目的為支援決策,包括支援國家科技發展決策、支援企業經營決策、支援企業或研究機構研發方向決策,因此任何專利分析出發點需回歸到產業競爭現實考量。

專利分析專利地圖技術發展產業創新競爭力研發策略智慧財產權技術布局全球研發決策支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