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電力與工業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能量總體分析
黃慧芬、許中駿、劉兆歡、黃光立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能源供應組合
綜觀我國電力與工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居不下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1)偏向石化燃料的能源結構;(2)偏向能源密集的產業結構,使得總體能源需求在過去20年成長十分快速,總供給量自1989年之5,288萬公秉油當量,年平均成長率為4.92%(注1)。若依據能源類別區分,2011年的化石能源占89.6%,其中石油占46.17%、煤占31.38%、進口液化天然氣占11.57%、自產天然氣占0.21%。根據2010年12月經濟部能源局發布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說明書草案,規劃至2020年將初級能源供給目標調整為石油占46.7%,煤占30.7%,天然氣合計占12.2%,核能占8.4%,再生能源僅占2.0%(表1)。整體規劃預計發展再生能源、擴大LNG使用、燃煤機組汰舊換新、核四廠一號機組與二號機組2016年商轉、現有核能電廠延役(日本震後,核四預計延後一年運轉,現有三座核能電廠不延役)。
表1 台灣當前能源供應組合
電力供應需求分析
觀察各發電技術裝置容量及未來推估(表2),我國電力供給以火力電廠為主,其中以燃煤電廠最為大宗,2011年燃煤電廠發電量占整體供電比例49.48%,其次為燃氣電廠的25.85%,第三是核能電廠的16.70%。
表2 2012年台灣與能源局規劃情境不同電力裝置容量
根據新能源政策,核一到核三準時除役,但若考量目前核能議題(年底公投),茲分析在無核能情況下,以2011年我國電力供給為推估基礎,依據「能源局100年長期負載預測與電源開發規劃」之未來電力需求,預估未來基準情境下之需電量及供電量,並計算出基準情境下各發電技術之發電量,則到2030年時,若無核能電力供應,在能源消費量每年平均成長1%下,將產生16.7%的電力缺口,即1,850億度電(圖1)。
圖1 預測我國2030年在符合新能源政策情境與無核四商轉之電力缺口
然而,前述的未來電力發展推估背景共考量八項因素:我國未來經濟成長率、產業結構占比、人口成長率、氣溫、電價、需求面管理、大型開發案或規劃案,以及發電燃料價格等。可能衍生的問題為高估的電力預估量,進而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推估造成直接影響,除了發電量的預測,依據我國行政院2005年10月5日第2960次院會中通過政策指示,以16.0%為電力系統備用容量率(注2)之規劃目標(注3),實時至今的我國社會現況,是否能完全符合現狀的訂定可待討論,如新能源政策於「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子議題中提出:建立滿足未來四年經濟成長6%,以及2015年每人年均所得達三萬美元經濟發展目標的能源安全供應系統。相對而言,預測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愈高,則在探討減量情境中可得的減排量效果愈大。
整體電力使用與工業部門節電情形
根據前述整體評估預測,2010~2030年整體能源需求將增加51%,電力需求將增加68%(圖2)。若為減少電力供應需求,各部門(包括:工業、住商與交通部門)實行節能措施後整體能源使用量減少12%,電力使用量減少17%。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同低碳電力結構分析報告中所述,運輸部門的減碳措施之一為將燃油車輛更換為電動車的趨勢,也因此在整體電力預測中,運輸部門的電力需求不減反增。
潔淨能源、碳捕獲、能源效率、再生能源、節能技術、低碳轉型、天然氣應用、電力結構、產業減碳、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