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製造業發展模式與困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製造業發展模式與困境

蔡雅娟  (2014/1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1期》

我國製造業優質的生產能力,以及靈活有彈性的業者,皆為國內經濟發展的動能;近年生產技術的進步與產業的發展,製造業生產模式由早期的高勞力密集度產業,進入高資本密集與高技術密集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另一驅動力。在全球化與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之下,主要國家貿易依存度快速上揚,推動我國對外貿易。此外,亞洲新興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轉型相繼加入國際貿易市場,造成國際產業分工產生變化,我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模式下,產業結構也出現改變,有鑑於此,本文主要探討我國製造業發展模式與目前其所面臨的困境,並且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我國製造業發展模式

隨著社會變遷與技術進步,我國產業由農業邁入工業,推升國民所得上揚,引申對服務業的需求,2000年以後我國產業結構趨於穩定(圖1),以服務業與工業為主,2013年兩者占名目GDP比重分別為68.3%、30.0%,而農業僅占1.7%。我國服務業對經濟成長貢獻度長期勝過工業,但兩者差距有逐年縮小的跡象。在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之後,歐美各國體認工業對經濟發展的穩定性,不謀而合地提出「再工業化」政策。由此可見工業對一國經濟發展之重要性,我國工業以製造業為首,製造業占工業GDP比重超過八成,以下將說明我國製造業長期發展模式。

 

1  我國三大產業GDP比重

 

(一)製造業產值與結構

根據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資料,我國製造業產值長期呈現成長態勢,於2004年首度突破新台幣十兆,2007年攀升至13.3兆,之後接連受到美國次級房貸、歐洲信貸衝擊,產值成長率出現正、負擺盪,2013年產值微幅增加至13.9兆,顯示我國製造業受到全球景氣牽絆,2007年後產值呈現停滯狀態。

就製造業四大工業而言,我國早期以民生工業為主,但隨著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扶植資訊電子業,資訊電子業占整體製造業產值比重於2013年上揚至30.4%(圖2),僅次於化學工業(31.6%),金屬機械業位居第三(27.9%),而民生工業屬於高勞力密集度產業,業者考量成本因素,紛紛遷廠至海外生產,故民生工業產值占比跌至10.1%。在製造業中分業,2013年前三大項產業依序為電子零組件(24.92%)、化學材料業(15.39%)與基本金屬業(10.50%),三者占我國製造業產值比重超過五成,顯示我國製造業發展失衡,過度依賴少數產業。

製造業結構出口依存度附加價值率產業外移青年失業研發商品化專利市場品牌國際化創投機制產學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