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之探討
莊朝榮 (2012/05/07) 《台經月刊第35卷第5期》
科技計畫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中國科技計畫管理體系,從計畫申請審查、執行過程、經費審核,以至成果驗收考評,都受到很多的批評。和主管部門關係密切,對爭取計畫大有幫助,幾乎已成為科研領域公開的秘密,尤其是重大計畫,關係密切與否更發揮關鍵的作用。錯綜複雜的關係鏈導致經費分配的不公,但真正有水準的研究一般都能爭取到經費,因為從政績的角度考慮,主管部門也需要力求表現。中國科研計畫申請審查程序,也存在一些缺失,在評審委員中,有些是大同行,有些甚至是外行評議。同行評審是保證並提高研究品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同行專家的評審意見往往較籠統模糊,小同行專家的評審意見則恰當充分,而且審查速度較快。
在執行過程中,科研單位之間普遍存在本位主義重、戒備心很強、互相保密與封鎖等傳統狹隘觀念。相互不信任是造成隔閡與封閉的原因之一,其中造成封閉的原因是科技資助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因為很多科研院過度依靠課題競爭獲得資助,唯有透過封閉的手段才能夠獨享資訊、經費等資源。目前科研部門分割性強,缺乏統籌協調和資訊共享。跨部門、跨學科橫向合作,更是難上加難。大學院校的人員考核,以論文發表為考評機制,造成教學科研人員只顧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產業界的需求,並不是重點。
過去15年,計畫項目和經費的分配機制,資源分配不公和行政權力壟斷的現象都沒有改變。中國科研經費的預算和管理,完全按照企業生產方式進行,政府一方面管得太嚴,另一方面又缺乏監督,加上科研計畫只要申請得到,就肯定能通過驗收,已經成為中國科研界的常態。主管部門對委託的科研計畫成果都表示肯定,否則假如認真按課題要求去審查,很可能大多數科研單位都未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然而,驗收不力已經成為管理部門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缺乏對成果認真考核及驗收,誘使科研人員極力爭取經費,反而忽視追求高品質的研究成果,而扭曲科研投入的真正目的。
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教授黃濤(2010)指出,多頭交叉的管理體制是制約中國科技生產力發展諸多問題的根源所在。科技宏觀管理職能被分散在科技部、發改委、國防科工委、教育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各部門的政策不一定相容協調。許多科研課題從計畫申請、招標到完成、驗收,在科研人員與政府機構間往返進行,成為自我封閉體系。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聯繫匱乏,知識生產者和潛在使用者之間溝通極為不足,以及科技資源分布在多個部門、行業、單位,因此,眾多經費申請管道導致國家科技經費的分散投資和重複投入。
科技計畫管理行政化的問題
中國科技界最為人詬病的是行政部門和行政權力愈來愈凌駕於學術之上,導致科技資源配置與管理不當。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認為科技管理的行政化,導致人才的評價、選拔、流動都被行政人員把持,科研機構一般行政人員,應該是輔助專業人員的,但卻常常領導和指揮專家,決定國家級項目的規劃和走向。各機構內部的財務人員,本來只是執行專業領導決策的,卻可掌握審批或甚至決定專業部門具體項目的經費使用權力。財務人員對科技經費使用的影響,就變成對科技發展方向的影響(王靜,2011)。
山東省濟寧市市長,前中國科技部政策體制改革司司長梅永紅(2011)指出,學術單位行政化是阻礙科技人才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官本位主義的體制對學術研究構成極大障礙,比如許多科研機構和大學在管理上仍然使用行政管理的辦法來套用學術管理,學術單位是官員主導而非學者主導,學術資源也被各級官員所掌控。所有的學術機構都有行政級別,單位領導和學術職務都由行政任命,一些科研單位的學術機構等於名存實亡。
科技體制改革、行政化問題、資源配置、視訊評審、法人責任、財政補助、創業投資、成果轉化、評價制度、科技部門改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