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2016~2017年台灣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
孫明德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回顧
如果將全球經濟視為一台雙引擎飛機,分別由主要經濟體及新興市場負責發動升空,而台灣是機上乘客,那麼最近幾年這台飛機經常是單引擎前進,而無法全速前進。例如:2012年「歐債」問題拖累歐洲經濟,讓主要經濟體失速,2015年國際油價大跌,又讓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大受打擊。台灣在這艘航班上自然也不平穩,歷經2015年下半年的低迷不振,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年11月25日公布數據顯示,台灣經濟在2016年逐季上揚,前三季經濟成長率分別為-0.23%、1.13%及2.03%,擺脫了自2015年第三季至2016年第一季以來連三季負成長,且由於第四季可望維持成長動能,使得2016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可達1%以上水準。以下就2016年台灣經濟數據進行回顧分析,並結合IMF等國際預測機構對2017年經濟展望,對2017年國內經濟情勢加以預測,並分析可能影響此一結果的不確定因素。
(一)貿易情勢
2015年第二季起,至2016年上半年台灣經濟表現不如理想,首要因素就是貿易不振。自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長達17個月出口呈現衰退,其中更有11個月衰退幅度達兩位數,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逐步回穩。其中國際原油及原物料價格下跌是造成出口減少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即使出口數量維持不變,但這類物資需求彈性小,價格下跌直接影響出口值;另一方面,原物料價格下跌,使得石化、金屬、塑橡膠及化學品等產業業者推遲進貨或減少庫存,整條供應鏈面臨「產業通縮」的困境,讓油價下跌影響更形擴大。所幸在第三季,出口先由衰退轉回正成長,10月出口更接近兩位數正成長,才讓出口情勢出現改變。
(二)生產與投資
貿易數據逐步改善帶動了台灣工業生產表現,根據經濟部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累計工業生產指數較2015年同期增加0.21%,製造業則增加0.51%,幾乎為持平水準。在主要產業中,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與化學材料年增率為正成長,幅度分別為4.34%、1.66%及1.14%,可以看出電子相關產業表現較為領先,其中又以積體電路業成長9.12%最高,而原物料相關產業僅微幅成長,至於1~10月累計仍處衰退的產業分別為機械設備、汽車及其零件,以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造業衰退幅度分別為-10.41%、-5.85%及-3.93%,設備相關產業生產情況尚未回溫。在投資部分,也可以看出電子零組件的帶動效果。
在主計總處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資本形成數據中,由於第三季半導體業者積極擴充先進製程投資,按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增8.10%,加以國內航空業者擴充機隊,抵銷了營建投資衰退的負面影響,包含了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的資本形成項目實質成長3.11%,對經濟成長貢獻達到0.64個百分點。
(三)就業與消費
在勞動市場方面,2016年1~10月平均失業率為3.94%,較2015年同期上升0.18個百分點。在薪資方面,9月平均薪資為新台幣45,205元,較上年同月增加1.00%,若以1~9月平均情況觀察,在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1~9月平均實質薪資為47,853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01%,實質經常性薪資則增加0.06%,對消費帶動效果便相當有限。
台灣經濟、出口回穩、固定投資、內需消費、物價上揚、全球經濟復甦、貿易保護主義、英國脫歐、美國升息、政策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