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台灣成功鏈結美國矽谷醫材聚落的催化劑——STB計畫
作者/川上桃子、翻譯/王綉雯 (2016/04/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4期》
台灣政府這幾年一直努力強化台灣與美國矽谷之連結。2016年5月即將成立的蔡英文政府,也規劃推動「亞洲矽谷計畫」,希望強化台灣製造業與美國矽谷創新聚落之連結,一方面鼓勵青年創業,同時在台灣進一步聚集更多國際的創新創業能量。本文將介紹「台灣—史丹福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以下簡稱STB計畫)之事例,分析其中成功與矽谷鏈結、建立新創聚落之政策做法的關鍵要素。相信這些關鍵要素,對於後續政府的創新創業政策有一定程度的助益。
STB計畫是台灣政府於2007年開始推動的人才育成計畫,旨在培育開發創新醫療器材產品及商業化之青年創業家。至目前為止,已有33名醫師和工程師由該計畫派至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接受為期一年的相關培訓後回台。其中,已產生超過十位的創業家,設立了開發多種多樣醫療器材(以下簡稱醫材)的新創公司,產品從手術機器到行動醫療服務等都有。
這些由STB計畫育成的創業家們,並不只是運用在美國矽谷所獲得的知識與人脈,將自己的產品概念加以商業化而已。他們還相互交換人際關係、知識與資訊,形成緊密的網絡,正不斷在台灣建立新型態的醫材產業創新聚落。此外,對於在史丹福大學所學、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醫材創新方法,他們也熱心參與在台推廣活動。筆者認為,STB計畫作為利用美國矽谷創業資源的人才培育計畫,以及透過人才培育建立新創聚落之政策,正逐漸獲得成功。
本文將介紹STB計畫之成立過程與概要,並探討其成果與目前為止的成功背景和關鍵要素。主要的分析題材是對STB計畫關係人、完訓歸國學員進行面訪調查所得之材料,這些面訪是筆者在2015年夏秋之際於台灣經濟研究院駐院研究時,與該院前研究員謝岡共同進行的成果。
STB計畫之沿革
(一)在美國矽谷規劃構思之STB計畫
STB計畫的成功因素之一,在於此計畫是由熟知美國矽谷實情的留美創業家及駐美科技官僚在當地規劃構思而成。如果當初是在台灣規劃構思,內容與成果恐怕會大相逕庭。
STB計畫的主要規劃者是張有德博士與楊啟航博士。張博士長年住在美國矽谷,為知名的醫材創業家和創投專家;楊博士則在2003年至2012年間,擔任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主任。
楊博士到任後不久,2003年即與張博士結識。楊博士留意到許多台灣大型高科技企業已與美國矽谷建立起鏈結,政府能提供協助的空間比較小。因此,他認為政府必須努力開拓可為台灣帶來新附加價值的領域,在必要的領域扮演積極的角色。此時,楊博士透過張博士所接觸的,就是美國矽谷的醫材創新聚落。
楊博士和張博士一起訪問舊金山灣區的醫材新創公司時,注意到此產業之未來性與台灣的潛在競爭力。醫療器材之創新,需要優秀的醫師與工程師,而台灣兩者兼備。對於張博士「台灣的醫材產業總有一日會開始快速發展。那時才開始培育人才,為時已遲。台灣從現在起,就必須培育醫材創新人才」的見解,楊博士也深表同感。
STB計畫、醫療器材、新創聚落、矽谷鏈結、人才培育、創業扶植、產業創新、史丹福大學、科技政策、醫材商業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