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外資銀行入股對中國金融改革的影響
簡淑綺 (2006/05/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5期》
為履行入世(WTO)承諾,中國當局將於2006年12月全面對外開放金融市場。面對外資金融機構大舉入境的競爭壓力,近年來中國當局不斷推行金融改革,尤其對於銀行業的改革,更是不遺餘力。對於銀行業的改革,首重銀行資產質量與經營能力的提升。為此,中國當局提出股權多元化的要求,開放暨鼓勵外資銀行參股,成為中資銀行的戰略伙伴,從而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提高銀行風險控制能力,以實現中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在2005年雖然一度出現有關外資參股是賤賣中國資產的聲浪,但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仍表示,當前中資銀行最突出的問題不是資本不足、人才匱乏的問題,而是公司治理不完善,而這需要充分發揮戰略投資人的功能,應該向外資銀行派駐從業經濟豐富、專業知識具備的董事,參與銀行重大事項決策。至於對外資銀行而言,參股中資銀行是一有效進入中國市場並獲得可觀報酬乃至版圖擴張的重要策略。故在這互利雙贏政策下,本文,將首先介紹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情況,之後提出外資銀行入股中國銀行業後可能引發的影響。
外資銀行入股中國銀行業的情況
1999年9月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參股上海銀行5%,自此揭開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國銀行業的序幕。之後雖不乏有關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消息,但直到2003年之後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政策或策略,才逐漸開花結果。2003年有新加坡淡馬錫、國際金融公司參股民生銀行、花旗銀行參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004年匯豐銀行參股交通銀行、美國新橋投資公司入股深發展(見附表)。2005年更是外資銀行入股中國銀行業豐收的一年,包括美洲銀行、淡馬錫控股公司參股建設銀行、蘇格蘭參股中國銀行、渣打入股渤海銀行、荷蘭ING集團參股北京銀行,以及澳洲聯邦銀行入股杭州市商業銀行、濟南市商業銀行等等。
附表 外資參股中資銀行一覽表
在這入股過程中,包袱相對較輕且積極尋求轉型突破,並由於市場分額微小而較不受中央看重的少部分城市銀行如:上海銀行、南京市商業銀行,最早為外資金融機構看中。然由於兼具質與量的城市銀行畢竟不多,加上城市銀行的經營範圍受區域限制,但股份制銀行則不受經營區域限制,又不若國有商業銀行背負沉重的國家政策與歷史包袱,故股份制銀行成為外資銀行參股合作第一波的選擇對象。也因此截至目前在全國13家股份制銀行中,已有8家與外資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兩家還在協商中。然入股股份制銀行畢竟僧多粥少,而且隨著近年來城市銀行不斷改革提升資產質量,以及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推進,近兩三年來外資銀行對於入股中資銀行,遂逐漸將焦點從股份制銀行轉為城市商業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於是2005年傳出如澳洲聯邦銀行入股杭州商業銀行與濟南市商業銀行、荷蘭ING集團入股北京銀行,以及美洲銀行、淡馬錫等參股國有商業銀行—建設銀行等消息。
外資銀行、中國銀行業、金融改革、股權多元化、風險控管、國際接軌、公司治理、資本市場、業務創新、銀行上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