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印度市場的商機與挑戰及建言

 

台經月刊

 

【社論】印度市場的商機與挑戰及建言

台經院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20139月堪稱「台灣前進印度市場月」,首先是經濟部次長級官員將率龐大代表團赴印度參加兩國次長級經濟會議,由於台灣與印度正在推動洽簽經濟合作協(ECA),經濟部次長級官員此行任重道遠。其次,我國前駐印度代表、現任中國信託商銀顧問翁文祺先生,也將率領高階工商代表團訪問印度,並首度深入旁遮普省拜會該省省長,以具體行動為台商在印度市場扎根 

印度是南亞第一大國,人口超12億,中產階級規模大,擁有龐大內需市場,現為金磚國(BRICs, BRICS)之一。印度的中長期經濟展望也可期待,若按購買力平(PPP)計算,印度實際上已躋身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中美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印度的服務業成長最為強勁,工業緊隨在後,農業成長相對疲軟,目前印度政府正積極推動基礎建設,希望能實現全面發展的經濟模式。再進一步來看,印度的私營經濟在國家發展主體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中開發電腦軟體和相關產業戰略奏效,形成了班加羅爾、清奈(馬德拉斯)、海德拉巴的「金三角」。而在本質上,印度的經濟發展可說是一種典型的重點擴散型,或者稱為「以點帶面」型技術創新模式,亦即選擇重點產業,集中創新資源,十分有助於相關產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印度的年輕人口眾多,年25歲以下者所占比例超過總人口50%,「人口紅利」遠非其他大型經濟體所能比擬。近年來印度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隨之而來的零售業革命,已成為外商潛在的希望市場,而私部門消費更成為印度的經濟發展支柱。根據全球市場調查公司尼爾(Nielsen)發布2013年「全球消費者信心調查」,印度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尼和菲律賓。由於全球資訊科技和商業流程的外(IT-BOP),是印度成長最快的產業,其引發的產品、服務等需求商機將更為龐大。尤其印度12個五年計畫已鎖定任務,專注在教育、水資源、醫療保健、基礎建設等投入,以2012~2017年每年平GDP成長率達9%的水準為目標,將來一旦逐步實現計畫,市場消費需求勢必遽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南亞自由貿易(SAFTA)發展過程擁有主導性作用。該區域總人164,000萬,市場規模比中、港、澳、台的「大中華經濟圈」還要大,又是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市場准入條件較低,加25歲以下年輕人眾多,勞動力低廉,目前已成為外商勞動密集產業從中國移轉的新生產基地,包括:紡織、成衣、製鞋、玩具、民生日用品、汽機車零組件等產業,都紛紛進駐印度和其他南亞國家。尤其印度周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因屬於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總人口相當於東協的緬甸、柬埔寨和寮國,近來也成為各國從印度市場輻射的重點區。

印度市場輻射範圍,除南亞區域本身外,最具拓展前景的地區則是中東和非洲,理由有五(1)具有較近距離的地理優勢(2)同屬英國殖民地的歷史、文化之聯結(3)英語流利互通(4)擁有相似的多樣化和階級化市場特徵(5)印度僑民的人脈網絡綿密。由於印度與中東和非洲擁有超20億人口的市場,印度國內各邦之間,與中東部分國家和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特性相似,大多運用當地印僑建構「商流」做貿易。目前印度在中東50萬僑民,在非洲400萬僑民,憑藉著流利英語和勤勞性,巧妙地實現在地化,並擁有強大經濟、社會滲透力,發揮貿易和投資中介作用。尤其從印度轉進非洲市場,還具有相對優勢,因非洲大陸各國所得水準、產品和服務型態都與印度相去不遠,印度的經驗容易移植過去。而在非洲生根的印度文化與商業社群,對從印度市場輻射非洲更是一項有力支撐。日本在印度的汽車、製藥、家電、空調企業就成功把市場輻射到非洲,儼然成為一種成功的business model」。

然而,台商前進印度市場,除感性看商機,也要理性看風險,才能趨吉避凶。

眾所皆知,2011年以來受到外部的全球經濟低迷、需求衰退,內部的高通膨、財政赤字影響,以及高技術層次勞動力短缺,印度經濟成長動能開始減退2012年創下近十年來最緩慢的成長速度。而隨著國際經濟環境持續惡化、貿易財政雙赤字嚴重、盧比貶值等負面因素交錯影響,以及GDP比重一半以上的印度服務業成長速度趨緩,都直接拖累印度的經濟成果。迄今,印度原本為全球第三大外人直接投(FDI)流入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近年來受制於經濟狀況不佳,已導致外資流入大幅減26%。另根據印度財政部發布的2011~2012經濟發展報告」指出,印度的人均所得1,527美元,20國集(G20)國家當中最低水平的一國 

除了經濟面的發展明顯受挫之外,目前印度市場還存在著諸多風險,台商此時此刻要前進印度市場,仍須審慎為之,必須研擬妥當策略。印度市場主要的風險,包括中央和地方法令衝突,行政效率不高;勞動體制有礙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發展;宗教背景不同、各地文化差異,常帶來投資和貿易環境不穩定;龐大的貧窮階級,成為社會矛盾是潛在炸彈。尤其印度的貿易政策常具有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譬如印度政府2012年曾宣布:不管是公部門採購電信通訊產品,或是有安全考量的電信通訊產品採購案,都要優先購買本土電子製品,此即所謂的「優先市場開放措施(PMA)政策。此舉一度引發美國的嚴重抗議,認為完全牴WTO自由市場的精神,最近印度政府已宣布將重審此一政策。但類似的保護主義措施,仍層出不窮 

總結上述,儘管印度是現階段我國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市場之一,而國內工商企業界在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疲乏導致市場需求弱化之際,紛紛把印度市場作為開拓貿易新契機與分散投資風險的一個選項,但台商要立刻正確面對印度市場的機會與挑戰,以及充分掌握台灣與印度的產業互補性和各自的競爭力,有一定困難度,並非一蹴可幾。或許,政府主導對印度貿易和投資政策的主政機關,可以挹注更多籌碼,由幾家智庫聯合進行多元研究,才能避免瞎子摸象的偏執,也更能客觀提出前進印度市場「贏」的策略。

台印經貿ECA協議印度市場布局南亞自由貿易區FDI流入基礎建設貿易保護政策產業互補投資風險經濟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