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迎接淨零碳排新時代,打造企業永續競爭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迎接淨零碳排新時代,打造企業永續競爭力

​​​​​​​黃彥翔  (2022/04/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4期》

   2021196個國家於英國締結「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承諾削減碳排放,以避免災難性全球暖化。隨著世界各國先後宣示或規劃淨零排放目標後,全球即將進入「零碳經濟」的新階段,不僅由政府部署未來減碳路徑,國際品牌商亦紛紛帶頭邁向碳中和之路。


國外企業減碳行動軌跡

在國際減碳之趨勢中20217月歐盟宣布Fit for 55」法案,建立「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超過歐盟規定碳排放量的產品,進口至歐盟市場時,必須額外負擔稅款。各家企業逐漸意識到減少碳排放之重要性,並為了因應經營成本提升,找尋低碳營運方案。世界經濟論(WEF)指出,企業可藉由供應鏈去碳化,有效降低企業營運活動所衍生之二氧化碳,以利達成淨零轉型。根WEF統計,食品、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電子、汽車、專業服務和運輸業,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之八項產業,並以食品業占全25%碳排最高、建築10%比重次之(1)。

 

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產業
 

 

由於可再生原料之普及、製程效率的提高,在供應鏈內減碳已無需高額成本WEF分析,考量大部分碳排放量,來自供應鏈上游之原物料生產、貨品物流等活動,在原料成本僅占商品價格一小部分下,耗資打造低碳供應鏈,並不會明顯提高商品訂價。然而,由於全球供應鏈錯綜複雜WEF認為執行供應鏈之去碳化實際上並非易事,特別係衡量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時,除了其直接、間接排放量外,亦需計算橫跨供應鏈上、下游可能排放的「範疇三(Scope 3)溫室氣體(附注)。

就現況而言,目前範疇三排放量之揭露尚未普及,且現代企業在供應鏈全球化下,價值鏈中包含數以萬計產品和大量供應商交易額,導致各企業需耗費大量資源,一一掌握供應鏈中所有產品的碳足跡;即使資訊透明足以支援淨零盤查及執行工作,各家企業仍需深入與上、下游供應商接觸,協調解決碳排問題之合作方案。惟個別供應商資源有限,且不一定願意承擔淨零轉型之風險下,確保分散全球供應商落實減碳行動,並非一蹴可幾。

淨零碳排企業永續低碳供應鏈碳盤查循環經濟碳足跡減碳策略綠色鋼材電動車碳稅機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