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反轉世代的新經濟大浪潮
彭思遠 (2019/01/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期》
2017年年初美國消費電子展(CES)在拉斯維加斯盛大舉行,彙集了來自全球的科技大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熱潮席捲全場,AI各式各樣的應用如雨後春筍,隨處可見語音助理、智慧城市科技、穿戴式裝置、擴增實境、感測器和身體活動量化應用程式、機器人、無人車等產品。不僅只是AI的發展日新月異,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數據(Big Data)、區塊鏈(Block Chain)等創新科技也是一日千里。
這些新科非但沒有在2018年停下腳步,反而繳出更亮眼的成績單。值得注意是,新科技不只是單一技術的突破,數位經濟更重要的是跨領域、跨產業、跨國家的新型產業,這股「破壞性創新」的浪潮席捲全球,並反轉我們思維,改變所有人的生活,可預期的也將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
從IT時代到DT時代
回顧歷史,自17世紀以來三次的工業革命,都有一個關鍵性的技術突破,而後百年間的發展都是圍繞這項技術的發展而成。18世紀初「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轉變,改變的不只是產品的生產,組織化、機械化的生產觀念,資本家的崛起都反轉了原有的社會價值觀。1870年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象徵「電力」開始被廣泛應用由於各個領域,加上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工業生產的質變推動了經濟一日千里發展。
而1950年代後,「電腦」、「網路」接續的問世,帶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目前最熱門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共享經濟等均屬之,而且這些技術的發展正在步入高峰,影響性恐怕不下於前兩次工業革命。
但也有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數據(Data)革命,由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進入DT (Data Technology)時代,數據將會是驅動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動能。因數位經濟時代萬物連網,產生了大數據,與過去使用局部資料推估市場趨勢不太一樣。數位經濟所生產的大數據已經很接近現實社會,使用大數據分析,不再只是預估,而是市場實質的回應,加上大數據能夠識別用戶的資訊、能更清楚描述使用途徑及時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特性,在大數據時代將更加明顯。
此外,社群媒體、通訊平台中使用者的互動及喜好,行動裝置回饋匯集而成生活中產生的各種行為,都可以被歸納整理成有意義的資訊,只要能夠掌握這些資料並且有效分析,就能創造新商機,改變交通、運輸、能源、醫療等所有產業的生態。
早期台灣中小企業為了拓展國際業務,必須拎著皮箱全球跑透透,拜訪客戶、找新客戶、參加各式各樣的展覽。但數位時代拓展業務的方式將改變,愈來愈多企業透過數據分析了解國外市場的情況,並進而擬定行銷、經營策略。
數位轉型、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共享經濟、大數據、智慧科技、新創產業、自動化、產業變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