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提升文化產業軟實力之策略
莊朝榮 (2013/0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2期》
軟實力與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Joseph S.Nye)所提出來的概念,深刻地影響國際上對綜合國力的看法。根據他的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從而達到目的的能力。按照他所界定軟實力的三個來源,包括一國的文化(能吸引別人的部分)、政治價值觀(在國內外都遵行)和外交政策(合法且具有道德威望)。中國的專家學者對軟實力的解讀,大致上未超出約瑟夫·奈爾教授的看法。例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志願服務與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2006)指出,軟實力源自一個國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為準則和政策。一個國家能夠用自己的文化和價值體制塑造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訴諸武力和經濟制裁。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祝興平(2009)指出,軟實力是指與經濟、科技、軍事等所表現出的硬實力相對應的國家力量,主要包括一個國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外政策、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等,其乃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高低的尺度之一。
基本上,軟實力之所以關乎國家強弱,主要由其中的文化軟實力因素決定。中共胡錦濤主席在17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今時代,文化愈來愈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愈來愈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17大報告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確定了文化在中國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地位。2012年中共18大政治報告中更加明確提出建設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即必須持續改革那些窒息文化內在活力的陳舊體制機制,以引領未來五年乃至更長遠的文化走向。就中國而言,若說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硬實力的話,那麼,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則是軟實力的呈現。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教授(2008)指出,文化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五方面:(1)制度的吸引力。文化是一種制度,也就是一種規則體系,法律、道德、政策都是一種規則體系。好的制度,具有軟實力,不好的制度會妨礙軟實力的發揮,或者無法吸引人;(2)公民擁有的觀念和價值的吸引力。文化體現在人身上,特別是道德,還有禮貌、關心別人,追求積極向上、同情、注重互相幫助的價值觀;(3)處理種種人際關系、外交、衝突等等好的作法,和平外交對很多國家來講都有吸引力;(4)親和性的大眾文化。既要創作嚴肅的文化,也要推動大眾文化的繁榮。特別是大眾文化在國際上的產品市場當中具有競爭力;(5)文化創新能力。文化要有吸引力,就必須要創新。
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現況
2011年2月,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等單位聯合發布「文化軟實力研究藍皮書: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2010)」,這是中國第一部研究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五方面:(1)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在改革開放以來獲得長足進步,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的出臺,充分體現了由外層制度改革進入到核心制度改革這一演進改革路徑的特點;(2)是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展示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廣闊空間。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3)是區域文化軟實力發展極為迅速。近年來,無錫、南昌、九江、青島、重慶、深圳、武漢等幾十個大中型城市,相繼提出增強自身軟實力的思路或決策;(4)是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獲得進一步發掘;(5)是對外文化傳播獲得成效,這主要表現在孔子學院的設立與漢語國際傳播活動方面。
文化軟實力、產業集群、文化創新、文化產業鏈、政策扶持、人才培育、智慧財產權、國際競爭力、影視產業、法治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