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下一個火車頭產業?——檢視觀光旅遊業的陸客商機
林華偉 (2010/05/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5期》
2008年7月開放直航和放寬陸客來台觀光之後,為台灣旅遊市場注入一股活水。觀光旅遊活動帶動許多行業,具有向後關聯特性,是提振台灣內需市場的重要產業,因此在兩岸經貿關係深化下,本文將從各項統計數據檢視陸客來台的商機。
來台旅客的結構
日本一直是來台旅客的最大來源,2008年7月起開放兩岸直航及放寬陸客來台觀光之後,2009年中國旅客大幅增加。港澳、美國、新加坡、韓國也是來台旅客的主要居住國(表1)。
表1 2007~2009年來台旅客之居住國分布
2009年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多數國家來台旅客呈現減少現象,僅港澳、中國、馬來西亞來台旅客有增加,尤其是中國旅客增加64萬人,讓2009年來台旅客人數仍然成長14.3%。
陸客來台觀光的發展
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是跨出兩岸人民自由往來的重要門檻,也是兩岸關係邁向正常化關鍵的一步。台灣推動陸客來台觀光始於2002年,初期開放對象有嚴格限制,當年5月10日放寬到開放赴國外旅遊或商務考察轉來台灣地區觀光,以及旅居國外包括港澳地區四年以上,且領有工作證明之大陸地區人民,以及其隨行之配偶與直系親屬來台觀光。
2008年5月新政府上任後,兩岸關係改善,在兩岸觀光和包機直航的議題上,採取先透過海基會、海協會協商,討論開放內容以及問題處理原則,達成協議後,兩岸修法讓行政單位有執行的法源依據。2008年6月13日兩會協商達成兩共識,分別是「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7月18日正式開放大陸人民搭乘包機來台觀光,每日開放3,000名額,陸客觀光入境人數從2008年的8.9萬人,衝到2009年的59.9萬人(表2)。
表2 2002~2009年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入境人數
影響陸客人數的因素
兩岸直航、放寬陸客來台觀光並不保證陸客商機自動湧出且持續成長,台灣必須與港澳、日韓、東南亞各國競爭。因此,需全盤規劃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的輪廓,自費出國旅遊人數、去哪些地方旅遊,然後檢視是否有限制陸客來台人數等因素。
(一)中國出國旅遊人數
中國公民出境區分為因公出境、因私出境(注1),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的方式有參加旅行團和個人自由行,2010年5月已開放的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地區)有108個(注2)。除了港澳,出境旅遊仍然以旅行團為主,這是因為開放中國公民申請個人旅遊簽證的國家多設有高門檻,例如日本在2009年7月開放年薪25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公民,可以辦理赴日本個人旅遊簽證。
依據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2008年出境首站按人數排列前十位依次是:香港、澳門、日本、越南、韓國、俄羅斯、美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2006年與2007年前十位的國家相同,僅名次有變動(表3)。
陸客觀光、旅遊服務業、兩岸直航、團費誘因、太魯閣景點、旅遊商品分化、載客率分析、地接社接待量、奢侈品消費、觀光產業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