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保護地球的親善大使——太陽光電產業發展機會與政策探討
李巧琳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由於地球暖化問題日漸受到重視、石油價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天價,以及石油蘊藏量不超過40年、天然氣不超過60年等因素,造成新能源發展受到全球各國普遍重視。國外研究單位指出(如圖1所示),現階段仍以傳統能源使用為主,再生能源雖僅占6%,然以太陽能成長率為28.8%之幅度為最大;若進一步以World Energy Council於2007年公布之2000~2100年能源結構轉換預測圖來看(圖2),則可明顯發現傳統能源使用比例將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為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發電將於2100年成為主要能源供應來源。事實上,太陽能發電是目前所有發電方式中,汙染最低、對地球最友善的能源之一。雖然,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系統之建置成本每瓩25萬元新台幣相對高於其他新能源,但因其發電無需燃料、無廢棄物、發電每度可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0.581公克、裝置於建築物上具有隔熱效果,以及至少還可以發光50億年以上的眾多優點來看,太陽能發電是絕佳替代傳統石化燃料發電的選擇方案。
在我國政府搭上全球太陽能發展的列車,積極推動太陽光電產業之際,我們更應當瞭解的是,太陽光電產業對於國內產業有何附帶效應?是否有利於產業結構轉變?以及政府推動政策是否得宜?以下將從產業發展及政策推動兩個面向進行分析,並提出初步建議。
圖1 全球能源結構V.S再生能源成長率
圖2 2000~2100年能源結構轉換預測圖
產業面:我國太陽光電產業具發展利基
(一)我國太陽光電產業發展占全球相對優勢地位
全球主要地區太陽電池及模組生產規模,如表1所示,目前前三大生產地區仍為歐、美、日,且占有近七成的產量比例,然而因市場成熟且趨於飽和,故成長趨緩,反之為其他地區呈快速成長。進一步分析各國生產情況,日本生產規模仍繼續維持全球第一,然因日本政府逐年減少購買設備之補助金,而使其成長率逐年下降;歐洲地則以德國為龍頭,由於德國積極施行再生能源法,且其公民具有強烈環保意識,因而帶動整個歐洲太陽光電生產規模大幅成長,近年則亦因補助比例逐年降低而成長漸緩;美國則因近年各州政府大力推動太陽光電產業而成長率明顯提升;至於其他成長驚人的地區,應屬新興市場。根據EIPA預估,包括中國、巴西、泰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之市場重要性將逐步提升,年複合成長率將可達30%以上。
表1 全球主要地區太陽電池模組(Cell/Module)生產規模
我國太陽電池與模組產值及產量趨勢,如圖3所示,2005年共計有八條太陽電池生產線,太陽電池與模組廠商整體生產量達90百萬瓦,合計產值達69.15億元新台幣,全球市場占有率為5.24%;2006年共計有14條太陽電池生產線,太陽電池與模組廠商整體生產量達175百萬瓦,合計產值超過170億元新台幣,全球市場占有率為6.4%,位居全球第五大太陽電池生產國。預估2007年國內太陽電池與模組廠商整體生產量將成長超過1倍達到360百萬瓦,產值也將成長1.3倍達608億元新台幣,全球市場占有率提升到16.2%,可望成為全球第四大太陽電池生產國。
太陽能發電、光電產業、再生能源、能源轉型、產業競爭力、政府補助、碳排放減量、供應鏈整合、技術發展、全球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