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制勝.致勝:擘劃亞洲經濟新局——「2018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側記
整理/陳秋雲、攝影/熊昔麒 (2018/06/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6期》
展望2018年,亞洲經貿呈現何種新版圖與關鍵亮點?日本在川普亞太行期間,率領TPP 11國締成CPTPP,並期望再邀美國重回談判桌,亞太經濟重新洗牌及美中日三方的角力競合,對正力推新南向政策的台灣而言,是機會亦是挑戰。基於此,聚焦新南向市場、迎向5G時代、運用科技與創新擴散社會效益、亞洲品牌與農產品品牌策略等,均為當前需深入研析及探討之議題。
本次大會貴賓—經濟部陳怡鈴主任祕書,指出新南向政策效益逐步顯現,例如:2017年首度在四個新南向國家辦理「台灣形象展」,共約640家廠商參與,行銷台灣多元實力;此外,經濟部於六個國家設立「台灣投資窗口」,期望促進雙向投資交流,並已展現投資成長成果。台經院江丙坤董事長表示美中兩大經濟體的角力愈演愈烈,因此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拓展更多的貿易,是當前台灣最重要的經濟戰略,除了政府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也應善用我國是APEC正式會員國的身分,突破經貿外交的瓶頸。林建甫院長則認為現正處於亞洲經濟情勢不斷快速發展之際,即使是印尼等傳統印象中較為落後的國家,實際走訪後發現由於年輕世代的人口紅利優勢,經濟活動、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台經院長期以來扮演專業智庫角色,2017年更成立了新南向研究團隊及南臺灣專案辦公室,即是希望針對新南向市場擬定相關策略供政府參考。
專題演講—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創新驅動下世代成長核心
主講人—邱俊榮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資料,台灣已於2011年邁入創新驅動階段,至今已約七年,但仍有努力空間,例如五缺問題尚待解決,顯示我國尚未完全由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此為轉型過程中遭遇之瓶頸。在創新驅動尚未達到健全完整之下,可看出台灣長期成長動能仍待加強,台灣經濟成長率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率;此外,國內投資情況亟待提振,從2017年起政府即啟動多項加速投資計畫,期望投資樣態可朝多樣化發展,不只侷限於硬體、資本設備,而是包含軟體、研發方面。
在國際環境變遷的部分,全球產業鏈變化的衝擊,歐美國家推動再工業化,中國啟動「中國製造2025」及雙創風潮興起,未來智慧生產、智能製造將普遍化,再加上網路創新經濟翻轉產業版圖,行動網路創造新商業營運模式(如共享經濟、物聯網),台灣必須重新定位在全球產業鏈的角色,掌握新經濟發展契機。在此思維下,政府即規劃五加二產業發展策略,其中機械業、綠能科技為台灣已具利基之產業,應加以強化其優勢。
數位經濟時代帶來多面向的轉變:首先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例如2005~2016年間,閱讀的型態已從書本轉變為手機或行動裝置;此外,資源也在改變,將來最有價值的資源是data,90%的data是在近兩年產生,如何掌握data趨勢來發展數位經濟將是重要議題。觀察2015~2020年產業成長速度,過去成長最快的個人電腦、平板已開始呈現負成長,目前成長最快的產業為自駕車、網路金融、行動支付、智慧醫療等,在未來轉型的過程,數位、軟體等應用顯得極為重要。
亞太經濟、新南向政策、數位經濟、5G發展、科技創新、區域經濟整合、品牌策略、自由貿易、供應鏈轉型、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