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電子商務帶出地方特色產業的一片天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電子商務帶出地方特色產業的一片天

黃慧文  (2008/12/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12期》

隨著資訊與通訊技術的發展,產業分工與供需調配的運作,已跨國界及地理限制,並進入E世紀。網際網路亦漸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要素,並對現代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居家、求學、工作、政府事務、娛樂……等幾乎都因為網路世紀進入而有重大改變。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後,全球的經濟環境亦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漸漸受到影響,企業整體經營條件也逐漸變遷,商業交易活動、商務市場運作模式、商業型態也起了重大的變革,傳統商業模式亦日漸模糊,由僅面對面的商業模式到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各種商業交易及活動電子化商業模式,即電子商務(e-commerce)行為。  

在資通訊、科技及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產業在無國界的市場中發展,電子商務以其低成本、廣大的人群商機、互動特性、多元的可能性、支援架構的再生化與快速成長等特質,增加組織、個人及社會對電子商務方面的運用,且每年都以數倍到數十倍的方向成長,除對全球社會及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亦帶來無限商機,使得以網路為基礎的經濟模式一步步成為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

地方特色產業一方面因其擁有區域特性且具備生產優勢產品的製造與銷售特質,使其在台灣經濟成長過程中能透過地方產業的經濟活動,創造就業機會並活絡地方財源,成為社會的基石,凝聚地方共識。但隨著21世紀的到來,國與國的距離越來越近,全球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劇烈,而地方特色產業在經營上有許多的限制及短缺,例如資金的短缺、價格的偏高、產量的不足、行銷能力的缺乏、在地域性的限制……等,使得地方特色產業在台灣的產業、社會結構改變、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快速轉變及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衝擊與全球化的競爭趨勢下,面臨極大的困難與挑戰。

但隨著21世紀巨輪的滾動,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亦伴由傳統的門市消費模式逐漸進入電子消費模式,即從實用、單調及有限的消費,進入到愉悅、方便、簡單及多樣化的消費,以至於後工業時代的電子化消費方式。以台灣而言,網路就如水電般是非常基礎的公共設備,每月平均上網時數為348.8小時,經常上網人數已近1,476萬人口。由此,不難瞭解到電子化消費的時代,己經悄然降臨。 

地方特色產業之限制包含行銷限制、地域性限制、資訊傳播性限制、資金限制…等,可藉由電子消費模式的產生及電子商務的特質得到紓解,甚至提升地方特色產業之經濟效益。因此,本文先假設在地方特色產品均為具競爭優勢、獨特性及具吸引力,再藉由地方特色產業經營限制、電子商務的特質及網路消費趨勢,解析電子商務如何能有效的提升地方特色產業,以在這新的紀元中創造出產業的一片天。

 

地方特色產業經營限制

地方特色產業雖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透過地方特色產業的經濟活動,創造了就業機會及活絡地方財源,並逐漸形成社會安定的基石,凝聚地方共識,然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台灣產業及社會結構已發生改變,傳統聚落因人口外移,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愈趨困難。

地方特色產業的經營規模多屬於中小型企業,產業的規模亦較其它產業來的比較小,因此,在資金方面較中大型企業有限,在有限資金下,人力資源運用相對地受到限制。專業人才缺乏的同時,也使每單位人事成本居高不下,在成本需反應於產品價格的影響下,產品的價格較同屬性能大量生產之產品價格就來得高。再加上地方特色產業難以聘請專業人才從事制度建立、財務規劃、產品創新、技術開發、產品行銷等工作,也降低其產品對外競爭力。

受人力、財力及產品特質及經濟規模小等的限制下,地方特色商品要進行大量生產較為不易,使地方特色產業大多會出現產量限制。在產量不能如大部分市面上常見之產品一般量產下,購入之原物料數量亦會較少,而少量購入的原物料成本亦相對較高。再加上地方特色產品通常是與日常生活相關聯性高的產品,因此,市場上同質性的產品相當多,此外,這些市場上的替代品不管是在價格或通路上,競爭力皆比地方特色產品來得強,若地方特色產品不能充分展現其獨特性並行銷,消費族群極易被瓜分。

地方特色產業電子商務網路消費行銷策略資金限制產量限制產品創新網路平台電子市集文化創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