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從自由落體到不平衡的復甦——2011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側記
整理∕許芬鈴 (2011/01/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期》
由於歐美日經濟前景不明,國際資金移向新興經濟體及大宗物資市場,使得各國金融市場產生波動,原物料價格也蓄勢待升下,在在為復甦中的全球景氣,埋下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不平衡的景氣所引發的貿易及貨幣爭議,更影響著各國貨幣走勢的起伏,成為各國央行之間的角力戰,進而成為各國振興經濟措施之退場機制與時點的分野,就如同外資金融機構分析師所形容的,由美元所引爆的貨幣戰爭,將會是一場「流動性的狂宴」。
鑑此,本院於2010年11月9日假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舉行一年一度的「2011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會中主要安排三項重要議題。首先由洪院長德生主講「2011年主要國家暨國內經濟景氣展望」,針對國內外景氣趨勢與展望提出報告分析;其次由龔副院長明鑫主講「後ECFA時代台灣產業將何去何從?」藉以解析ECFA後結構再造的思維大轉變;最後是由研六所楊所長家彥主講「未來10年台灣中小企業的機會與挑戰」,闡述我國企業拓展兩岸市場商機的關鍵課題。
本次研討會當日與會的貴賓包括產、官、學、研等各界菁英約計220人次,以下茲將各界關注的經濟景氣、ECFA洽簽、貨幣政策與金融等議題進行重點之摘要與說明。
台經院預測2011年GDP不及4.5%,其列入考量的因素為何?
在經濟預測的判斷過程中,由於全球景氣的不平衡復甦,但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四國卻展現相當亮眼,不僅中國及印度經濟表現持續優於亞洲四小龍及東亞五國,巴西經濟更自2007年起,超越東歐及拉丁美洲等新興國家,使得全球貿易摩擦和貨幣爭議的可能性不斷升高。因此,在先進國家經濟成長萎縮之下,景氣推估必須包括國際之間的貿易摩擦,同時納入各國振興財政措施,以及貨幣手段的爭議、退場機制與時點,才能經由合理的假設,推估出較為理想的成果。
除了實質面因素外,也要衡量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造成巨額的資金流動進入新興經濟體或國際金融市場,引發各國的幣值波動和資產泡沫風險升高,同時尚需留意中國經濟政策的轉向,在其成長力道恐將趨緩之下,雖然台灣受惠於兩岸簽署ECFA的效應,但其綜效是否能夠充分發揮等,據為本院推估2011年GDP的重要成因。
主計處公布2011年之GDP為4.64,惟台經院推估為4.12,其差異為何?
有鑑於先進國家景氣復甦並不明朗,全球景氣在2010年9~10月間開始有明顯變化,各國因應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已逐步退場,加上美歐日三大央行施行量化寬鬆貨幣措施,造成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在新興市場部分,股市、債市及房市三大資產均隱藏著泡沫化疑慮,中國更可能在推出「十二五」後經濟政策轉向,對於著重貿易出口的台灣而言,EIU等國際機構預估,2011年國際貿易成長率與2010年相比,幾乎呈現「攔腰減半」的格局,因此,降溫中的全球景氣,將可能削弱2011年台灣經濟成長的力道。加上ECFA效益是否充分發揮尚有待觀察,這些都將成為左右2011年國內景氣成長的要素。
依台經院評估的數據指陳,何以民間投資尚未回到海嘯以前?
受惠於國際大廠因減產而釋出委外代工訂單給台灣業者,雖使得我國2010年民間企業資本支出大增,帶動國內廠商擴充產能和製程升級,2010年民間投資年增率為25.11%,不過由於我國「海外接單、海外生產」情況愈來愈顯著,民間投資主要集中在資訊產業的設備上,而非遍及所有產業,使得投資規模無法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仍未回復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展望2011年之民間投資,由於基期墊高的影響,加上歐美日等主要出口市場仍然疲弱,預測2011年之年增率為1.68%。
不平衡復甦、國際資金流動、量化寬鬆、資產泡沫、民間投資、ECFA效益、兩岸經貿、台幣升值、CPI預測、招商策略
分享: